匠心剪春秋 ——煤矿工人陈国斌的五十年非遗传承路

2025-11-28 10:22    淮北新闻网

在淮北矿业集团临涣选煤厂的一间60余平方米工作室里,机械的轰鸣声被一室静谧隔绝在外。57岁的陈国斌俯身案前,右手紧握刻刀,在红纸上行云流水般游走。纸屑如红蝶簌簌落下,片刻间,一名井下工人坚毅的形象跃然纸上。这双布满老茧的手,既握过煤矿铁铲手镐,更执了半世纪刻刀,将一名普通矿工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淬炼成跨越五十年的匠心坚守。

煤油灯下埋下剪纸种子

剪纸,这门被称为“窗花”“铰花”的古老技艺,在陈国斌家族中已传承三代。童年时,煤油灯下姥姥施陈氏巧手翻飞的红纸,是他艺术启蒙的起点。“姥姥总说,剪纸是给生活添点喜气。”陈国斌回忆道。母亲施金英更将“作品如人品,剪纸需用心”刻入他心底。矿上邻里逢红白事常请母亲帮忙剪纸,守信细致的作风深深影响了他。不到8岁,陈国斌便暗下决心:要让剪纸艺术被更多人看见。

从跟随母亲学习传统刺绣、剪纸基础,到四处拜访名家、博采众长,他的足迹遍及安徽、江苏、山西等地,从传统绘画取韵、戏曲身段找姿,将煤矿的黑、剪纸的红、生活的暖融于一体,终形成虚实相兼、红白分明的陈氏独特的剪纸风格。

万幅作品记录时代印记

“画其貌、刻其形、现其神”,是陈国斌创作的三道“工序”。近40年来,他创作了万余幅作品,其中红色主题尤为突出。《毛主席去安源》《遵义会议放光芒》等作品,以剪纸语言复刻历史瞬间;《矿工魂》刻画井下工人的坚韧,《团结“艺”心战疫情》记录逆行者的身影。2024年国庆前夕,他带领学生完成的《实干兴邦》长卷,更是以红纸映初心,刻刀载传承。

他的作品线条明朗、刀工细腻,既保留剪纸的形韵,又融入绘画的细节与雕刻的表现力。作品曾亮相北京人民大会堂、中国美术馆,被《人民日报》(海外版)等媒体刊载,并赠销至美、澳、德等十余国。荣誉等身——80余次全国大赛奖项,“安徽省工艺美术大师”“淮北好人”等称号,见证着他半世纪的艺术追求。

免费授艺让非遗“飞入寻常百姓家”

面对老艺人“宁给一锭金,不传一句春”的旧俗,陈国斌反其道而行:“真心想学,我免费教!”依托企业为其设立的“工艺美术大师工作室”,他开设义务课堂500余场,学员涵盖煤矿职工、中小学生、福利院儿童乃至藏族班学子,累计授课3000余人次。16名弟子中,已有2人成长为淮北市工艺美术大师、市级非遗传承人。

“让手艺传下去,比拿多少奖都值得。”2024年,腰病发作的他仍坚持完成5米长卷创作,友人见他疼得直不起身,感慨道:“这哪是刻纸,是刻进骨子里的匠心!”这份匠心更延伸至公益——他曾向广州狮子会捐赠数十幅作品助力助学,用艺术传递温暖。

一纸一刀守初心。五十载光阴流转,刻刀磨了又换,红纸剪了又叠。陈国斌用半生时光,将一门家族记忆中的手艺,变为跨越山海的文化风景。正如他所言:“剪纸刻的是纹样,传的是文化,守的是初心。”在机械轰鸣的煤矿深处,这位“矿山刀客”以刀为笔,不仅刻出了非遗艺术的生机,更刻出了一名共产党员的担当与情怀,让中华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熠熠生辉。

记者 王陈陈 通讯员 张迪 孙瑾

视频新闻
Copyright © 2016 - 2020 www.hbnew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14005324号-2 皖网宣备07004号 皖公网安备34060002020003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4120210006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232006
版权所有:淮北市传媒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