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明确提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原则,原则之一是“坚持守正创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动摇,紧跟时代步伐,顺应实践发展,突出问题导向,在新的起点上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守正创新是我们党在新时代治国理政的重要思想方法,坚持守正创新能够为“聚焦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健全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体制机制,推动文化繁荣,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提供遵循和指引。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对文化建设来说,守正才能不迷失自我、不迷失方向,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
一、守正创新蕴含着深邃的文化根基与真理规定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守正创新的重要论述,植根于中华五千年文明沃土,具有深厚的民族根基。“守正”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最早见于西汉司马迁《史记·礼书》中的“循法守正者见侮于世”。此后,历代文献屡有“守正”的记载,如东汉班固《汉书·刘向传》中的“君子独处守正”,唐代柳宗元《先侍御史府君神道碑》中的“守正为心”,宋代朱熹《宋名臣言行录》中的“守正直而佩仁义”等,表明历代对守正思想品质的倡导推崇,体现一脉相承的“守正”文化传统。《周易》“穷则变,变则通”,蕴含着“革故鼎新”的创新求变思想。“创新”最早见于南北朝《魏书》中的“革弊创新者,先皇之志也”,其后对“创新”一词的频繁使用,体现着古人朴素的创新意识与创新主张。“守正创新”作为合成词使用,源自《孙子兵法》的“守正出奇”一词,意为恪守正义,出奇制胜。可见,守正创新的传统在中华文明进程中占据着主流位置。
知常明变者赢,守正创新者进。守正不是墨守成规、一成不变,创新不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守正创新相辅相成、辩证统一,“正”是对事物内在规定性的本质要求,“新”是对事物创造性实践的探索举措。守正是本源、根基和前提,为创新立魂、立本、立根,创新是动力、需求和方向,推动守正求新、求进、求精,体现了“变—不变”“根—冠”“继承—发展”“原则性—创造性”的内在逻辑。守正创新,就是根据事物发展的内在要求,在遵循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形成新判断、进行新创造、推动新进步。世代相承的守正创新意识和主张,推动了中华民族丰富多样的守正创新实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守好中国式现代化的本和源、根和魂”。守住方向、守住原则、守住立场、守住根脉,紧跟时代发展,创新思维、创新理念、创新主体、创新实践,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统性保护、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确保文化建设走实走深,更好地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动淮北文化传承、发展与繁荣。
二、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与血脉
文化遗产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互动积淀下来的物质精神财富,凝聚着人类的智慧结晶,蕴含着丰富的情感认同,彰显着文明的无限魅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不仅属于我们这一代人,也属于子孙万代。”留住文化根脉、守住民族之魂的论述,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高度重视的体现,同时反复提到的“要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全面提升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水平”的观点,彰显了高度的文化使命与责任担当。
淮北自相土建城于相山南麓,至今已有4000多年,孕育出丰富厚重的文化遗产,有不可移动文物798处,县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81项。如柳孜隋唐运河遗址世界文化遗产,花鼓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淮海战役总前委旧址、临涣城址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临涣茶饮习俗、淮北泥塑等省级非遗,口子酒窖池及建筑群、烈山窑址、淮海战役双堆集战场旧址等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高山流水》《广陵散》《梅花三弄》等中国古曲,以及蹇叔、嵇康、刘伶等历史名人。目前,淮北已经初步形成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体系,新时代新征程,加强淮北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必须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遵循保护第一、传承优先的理念,坚持守正创新,正确处理保护与利用、保护与发展、保护与开发等重大关系。
三、以守正创新促进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
守住文化之根脉,加强文化遗产真实性与完整性保护。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建立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协调机构,建立文化遗产保护督察制度,推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和统一监管。”“真实性”与“完整性”是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的核心原则。“真实性”强调某种内在的、过去的、原初的价值的保护,倾向于从遗产的物质静态属性、过去状态、历史(以及艺术和科学)价值来衡量。《实施世界遗产公约操作指南》及相关文件对文化遗产地“完整性”的阐释,则主要体现在“物质结构—视觉景观—社会功能”三个维度,包括遗产实体、外部环境的物质结构,物质形态、精神氛围的视觉景观以及与人类社会、精神反应、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及人类的活动相关联的功能特征。
大运河申遗成功以后,淮北市政府加强对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组织领导,构建制度保障,提供经费支持,出台实施规划,颁布管理办法,开展重点工程,加强文化交流,形成整体性、系统性保护的强大工作合力,同时为淮北市其他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提供借鉴与思路。一是持续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文化思想,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重要论述。二是推动文化遗产保护从重点保护向全面保护、整体保护、生产性保护转型升级,从重视物质要素保护向同时重视物质与非物质要素保护并进的方向发展。对于柳孜运河遗址、濉溪古城、临涣古镇、淮海战役双堆集战场旧址、口子酒窖池及建筑群、濉溪长丰街明清酿酒作坊群遗址等物质文化遗产,不仅要保护文化遗产的物质形态,也要保护传统格局、空间肌理、历史风貌、文化生态、景观环境等,同时要注重区域协调,重点保护该区域的文化特性,超越同质化竞争。对于花鼓戏、临涣茶饮习俗、淮北大鼓、淮北泥塑、面塑、剪纸、唢呐、口子窖酒酿造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动态性、创造性、变迁性,在保护传承实践中,保持其文化土壤与语境真实性的同时,更要与时代并进,突出非遗的建构真实性,加强受众对非遗存在真实性的感知力。
四、以守正创新推动文化遗产创造性转化
守住人民之根本,激发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活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持续加强文化和自然遗产传承、利用工作,使其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绽放新光彩,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求。”人类社会的发展归根结底是人的发展,实现“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求”的根本宗旨,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文化遗产是地方民众这一文化主体在社会发展进程中所创造的,是地方共同体内生凝心聚力的源泉。通过对文化遗产的创造性转化,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提高文化服务水平,不仅“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求”,而且能够推动文化繁荣发展,促进社会的进步与人的全面发展。
构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共同体行动者,激发多元保护主体的活力。共同体是由一定的地域、共同的纽带、社会交往、认同意识等要素构成,有血缘共同体、地缘共同体和精神共同体。文化遗产是地方民众这一文化主体在社会发展进程中所创造的,是城市共同体内生凝心聚力的源泉。守住人民之根本,就要树立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共同体意识,构建一个由政府部门、保护单位、社会团体、学者以及社会公众等联系紧密、高度合作的共同体行动者。政府通过出台政策、财政拨款、文化补贴、组织培训、展览交流、搭建资源平台等方式提供多方位支持,实施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人才扶持计划,撬动社会资源,动员社会力量,推进文化遗产的社会化保护。构建以文化遗产为载体的课程育人体系,通过课程育人路径打造文化传承主阵地;完善以文化遗产为载体的实践育人体系,通过实践育人路径扩展文化遗产传承新渠道;健全以文化遗产为载体的文化育人体系,通过文化育人路径让文化遗产焕发时代活力。
创新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路径,激发文化创新活力。一是提升文化遗产的数字表达能力,增强数字化生存竞争力。借助三维扫描、全景摄影、虚拟现实、数字建模、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手段,完整科学地记录留存文化遗产信息,构建数字化档案,建立线上线下数字展示馆,进行永久性保存与活态化传承,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同时,建设自媒体营销矩阵,搭建项目专题互动平台与社群,提升文化遗产在人民群众中的传播影响力。二是连接现代生活,进一步彰显其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借助生产、流通、销售等生产性保护手段,让剪纸、泥塑、香包等非遗传统技艺、传统美术走进当代社会、走进大众,更好融入日常生活,把非遗的保护和生产化、商品化联系在一起,让非遗“活起来”,让“久居深闺”的非遗实现“自我造血”,实现“在提高中保护”与“见人见物见生活”。三是深化文化遗产与旅游融合发展,传播淮北故事。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文化遗产有机融入景区建设,提升非遗特色景区(濉溪古城)建设的深度,推出诸如大运河(淮北段)非遗馆、非遗美术馆、戏剧特色小镇(泗州戏、唢呐、淮北大鼓)、淮北非遗美食游等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非遗体验基地、主题旅游线路、研学产品等,让非遗成为一道亮丽风景。同时,立足淮北,讲好“老子传说”“口子窖酒”“临涣茶饮习俗”等非遗故事,使非遗成为展示地方形象、传播淮北声音的重要载体。(杨丹丹)
作者单位:淮北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