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宁:做乡村振兴的“规划赋能者”

2025-11-28 10:06    淮北新闻网

开料、车缝、装五金、打包……11月11日上午,濉溪县刘桥镇迈腾产业园内,淮北市迈腾箱包有限公司的车间里一片繁忙,工人们正有条不紊地赶制一批即将发往德国的10万只箱包订单。

“订单激增,用工需求大,满工后能带动周边村民200多人就业,年产值可达3000万元。”一旁,刘桥村“发展规划型”乡村产业指导员袁宁一边向记者介绍,一边将“用工需求”认真记录在自己的工作簿上。他的思绪,显然不止于眼前的流水线。在他的脑中,装着一幅清晰的刘桥村“产业地图”。

从“一本明细账”到“一座赋能桥”

谈起村情产业,袁宁如数家珍:“我们种植的‘济紫麦2号’富硒黑小麦,蛋白质和膳食纤维含量远高于普通小麦。去年春季300亩收益37.9万元,收购价每斤比市场高出0.2—0.3元。”“我们的白玉蜗牛采用‘种养循环’模式,亩产约3000斤,净收益在10万至20万元之间……”

眼前这位深入车间、熟稔产业的“指导员”,还有另一个身份——濉溪县发改委投资股的一级科员。这一双重身份,让袁宁的驻村工作有了不一样的底色。

“我的任务不是‘输血’,而是‘造血’。”袁宁这样定义自己的角色,“产业指导员是政策执行者、资源链接者,更是乡村内生动力的激活者。”在他看来,其核心价值在于“双向衔接”:一方面,把发改委的政策红利、规划经验和资源渠道精准下沉到乡村,解决乡村“看不清方向、摸不到门路”的痛点;另一方面,把基层的真实需求和实践堵点反馈给上级,让宏观政策更接地气。

从“规划图”到“实景图”

袁宁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作为“发展规划型”乡村产业指导员,他积极为刘桥村规划产业链条。

在指导村里发展黑小麦产业时,他不仅规划了“种植—加工—品牌—销售”的完整路径,更利用其专业优势,主动对接县农业农村局,协助村里准备申报材料,成功争取到省级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546万元,用于建设标准化加工厂房。目前,厂房已挂网招标,预计明年投产,将带动200余名村民就业,推动村里实现从“卖原粮”到“卖产品”的关键一跃。

立足“集聚产业、带动就业、延伸链条”的总体规划,他精准地将村庄发展嵌入镇域经济版图。他推动村里主动对接迈腾产业园,做箱包产业的“配套员”,并计划利用村内劳动力资源和闲置场地,开展缝纫培训,承接配套业务。与此同时,他的另一个任务,是帮园区“填空”——引进更多产业链上的企业。采访当天,他就带来了好消息:又一家科技公司即将签约入驻,租赁园区2号厂房。

今年以来,在他的推动下,迈腾产业园已与1家企业签订合作协议,与3家企业达成初步合作意向,逐步形成产业集聚与就业带动良性互动的局面。

从“修补一条路”到“打通一条路”

“发展规划型”乡村产业指导员的视角,还体现在他对系统性短板的洞察上。

在一次走访中,他发现村里部分道路泥泞,影响了村民的日常出行和农业生产。他意识到,这不仅是刘桥村一村的问题,更是困扰全镇农村发展的共性问题。于是,他将情况系统梳理后向县发改委反映,推动谋划覆盖更广范围的“刘桥镇农村道路改造提升工程”,并拟申请中央预算内以工代赈专项资金,力求从根本上解决一片区域的发展短板,畅通乡村振兴“最后一公里”。

对于如何成为一名合格的“跨界”干部,袁宁对自己提出了明确要求:保持“双向学习”——既深耕农业知识,也让基层经验反哺机关工作;坚守“实干导向”——不做“挂名干部”,持续攻坚产业链延伸等重点任务;当好“桥梁标杆”——发挥双重身份优势,总结“政策+资源+规划”的跨界服务模式,为更多机关干部下沉乡村提供可复制的经验。

从县直机关到田间地头,从宏观政策到产线用工,袁宁的实践表明,新时代乡村振兴正呼唤更多“胸中有蓝图、手中有办法”的规划型人才。当懂政策、通规划、善协调的机关干部,把县域发展的“大图景”嵌入乡村肌理,就能把外部资源转化为内生动力,成为激活乡村的“催化剂”,让乡村振兴的未来触手可及。

记者 夏苗苗

视频新闻
Copyright © 2016 - 2020 www.hbnew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14005324号-2 皖网宣备07004号 皖公网安备34060002020003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4120210006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232006
版权所有:淮北市传媒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