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9日,阳光温暖地照在初冬的朔西湖畔。研学基地的无动力乐园里充满孩子们的欢声笑语,土灶长廊中飘来红薯叶窝窝头的阵阵香气。学生们正围在灶台前,亲手制作特色乡村美食。这堂生动活泼的实践课,正是乡村产业指导员陈云雪精心筹划的。以沉陷区生态修复成果为天然教材,将480亩基地打造成沉浸式研学空间,研学基地已开发出涵盖户外拓展、农耕文化、手工实践等多维度的特色课程体系,让研学课堂点燃乡村活力。
淮北市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活动基地坐落于杜集区朔里镇朔西湖东岸,是在采煤沉陷区治理成果上打造的综合性研学平台。基地总投资约2亿元,占地面积约480亩,建设用地100亩,2024年6月正式运营。主要包含行政楼、研学教学楼、体育馆、食堂、宿舍的中心建筑群,以及渔业研学馆、国学研学馆、应急实训楼、综合服务中心、农耕研学馆等。
在杜集区朔里镇乡村产业指导员陈云雪看来,乡村产业指导员就是要“爱农村、懂农业、熟市场、善协调”。这一岗位不仅需要具备现代产业思维,能够将本地资源优势有效转化为集体经济收益,更要扎根田间地头,真正理解村民需求,主动对接村镇发展计划,携手推动产业落地。作为基地负责人,面对这份重任,陈云雪既体会到肩负的使命之重,也对带领村民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充满期盼。通过认真调研,他巧妙地将采煤塌陷区治理经验与现代化研学教育相结合,在朔西湖畔创新“生态研学+农事体验+社区联动”模式,为资源型乡镇的转型发展注入了全新动能。
为有效整合研学资源,推动朔南社区与淮北市中小学研学基地建立合作,陈云雪提出将朔南社区水稻、莲藕、羊肚菌等特色农作物资源转化为劳动实践课堂,共同开发“稻米的N次方”“莲藕的一生”等课程。整合采煤沉陷区治理成果,将朔西湖生态修复过程转化为研学教材,形成特色研学路线。在打造特色研学课程方面,围绕“可看可学可实践”目标,主导设计朔南社区特色研学产品矩阵。农业板块开发水稻种植、莲藕采收等实践项目,文化板块推出非遗国学系列课程,挖掘社区老一代“能工巧匠”的手艺及藏品,开展木工、糖化、“老物件”收集展示等系列活动,在丰收节期间策划涵盖民俗表演、电商直播和研学体验的复合活动,吸引超千名学生参与。为助力社区产业联动,研学基地还串联乡村多元业态,通过“研学订单”带动朔南社区农户种植特色农产品,推动水稻、莲藕等实现“从田间到课堂再到餐桌”的价值提升。联动周边30余家民宿、餐饮商户,形成“研学引流+消费转化”的联动效应,让村民共享产业发展红利。截止今年10月,朔南社区村集体收入达150.51万元。同时,基地目前已吸纳高校毕业生、本地劳动力50余人就业,涵盖管理人员、讲解员等岗位,还通过“师徒带教”培养12名本土研学人才,为乡村产业发展储备力量。
对于下一步发展,陈云雪说目前基地有了明确思路,将持续深化特色课程共建,升级“稻米的N次方”“莲藕的一生”课程体系,联合朔南社区农户开发“节气农事实践课”。同时,发挥运营管理优势,指导工坊规范手工活、水果种植运营,推动延伸产业全链,推进品牌化建设,开发文创礼盒等研学衍生产品,扩充研学基地专区、文创市集等销售渠道,让研学课堂点燃乡村活力。
记者 冯冬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