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轮滚滚,驶过七十五载光阴;笔意绵绵,写不尽游子心中那份沉甸甸的故乡情。近日,“烽火长河濉溪新程——建县75周年主题征文”评选结果揭晓,濉溪籍青年作家杨坤的散文作品《车轮滚滚》以真挚的情感和独特的视角打动了评委,荣获一等奖。
11月10日,作为此次主题征文系列的开篇之作,《车轮滚滚》在“濉溪作家”公众号首发。那一日,这位常年工作在省城的游子,将他的文学乡愁向记者娓娓道来,言语间满是对故土的眷恋与自豪。
车轮声里,听见濉溪七十五年变迁
今年适逢濉溪建县75周年,征文活动由中共濉溪县委宣传部、县文联主办,县作家协会承办,以“寻根铸魂话巨变”为主题,旨在引导全县人民回顾历史、感悟发展、凝聚奋进力量。
“交通工具的变迁,最能体现一个地方的发展轨迹。从驾车子、三轮车、自行车,到四轮车、小轿车、新能源汽车,再到即将投用的淮北西站……每一种车轮,都承载着我与家乡共同成长的记忆。”杨坤说,看到征文启事,“车轮滚滚”这四个字,便不由自主地浮现在脑海中。
“作者以细腻的笔触,钩陈起收麦子、交公粮、赶大集、溜乡等一幕幕往事。那些碾过光阴的车轮,既是时代的记录者,亦是一部民族奋斗史。”在濉溪县作家协会主席梁作成看来,《车轮滚滚》以时间为经,以情感为纬,将家乡的风土人情、交通工具的变化尽书笔端,描绘出一幅乡村巨变画卷。
在杨坤笔下,这些滚滚的车轮声,“早已化作血脉里的奔流,推着我,也推着时代,一次次驶向远方。”
故乡,是他写作的根与魂
杨坤是濉溪刘桥人,对故乡始终怀有深沉而复杂的情感。他说:“故乡是情感的起点,更是我文学创作的源泉。那些远去的记忆、逝去的人,还有身边的感动、城乡的巨变,都值得被记录下来。”
这种“记录”,不仅体现在《车轮滚滚》中。近年来,杨坤陆续完成《这里是滁州》《这里是阜阳》等安徽十六城的散文创作,作品分别发表于各地市委机关报,部分甚至以整版形式呈现。细心读者不难发现,每一篇文章中,都有家乡的影子在闪动。
在《这里是马鞍山》中,他写道:“马鞍山是我常去且钟情的城市,淮北则是生我养我、魂牵梦萦的故乡。我一直笃信,这两座城市有着诸多异曲同工之处,酒与诗,煤与钢,绿水与青山,使命与梦想,相似之缘,妙不可言。”
而《运河悠悠载家风》《这里是淮北》《见字如面》《金华有故人》等作品,更是直接以淮北为背景创作,深受读者喜爱。有网友在《运河悠悠载家风》文末留言:“这篇文章既有文化底蕴又充满生活气息,像一杯醇厚的老酒,越品越有味。”
从新闻到散文,用不同的笔写同样的深情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杨坤从小怀揣文学梦。中学时代,他的散文《澎湃的心潮》在《农村孩子报》征文比赛中获奖,点燃了他对文字的热爱。警校毕业后,他自考新闻学专业,最终成为一名媒体人,如愿与文字结缘。
从警校到新闻一线,杨坤转换了战场,却不曾改变战斗的姿态。在另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他以笔为戎,扎根民生沃土,书写人间冷暖,以笔为号,吹响时代强音。二十年的新闻生涯中,他采写了大量报道,多次荣获安徽新闻奖一等奖及其他各类好新闻奖。他曾采访过淮北一位患病却坚强的姑娘,报道引发社会广泛共情,全国爱心人士为女孩捐助数十万元。
在他看来,新闻是客观的、冷静的,散文却是炙热的、温情的。“新闻无法抵达的情感,在散文的世界里可以尽情抒发。”他说。
“正如‘写作’一词,‘写’在前、‘作’在后,唯有勇敢下笔,才能将思绪铺展于纸上。若只停留于想象,再丰沛的情感,终究不过是纸上谈兵。”而长期的新闻训练,也锤炼了杨坤从细微处发现感动、捕捉真实的敏锐眼光。生活中的他,除了热爱写作,还酷爱跑步,尤其喜欢在慢跑中构思作品。他说,这两项爱好一静一动,却彼此相通,“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写作也是一场长跑。”
以散文之名,讲述精彩淮北故事
近年来,杨坤在工作之余坚持散文创作,笔耕不辍,作品时常发表在《人民日报》《中国副刊》《安徽日报》等报刊,他也成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安徽省散文随笔学会会员、合肥市作家协会会员。
在他心中,淮北是一座充满故事的城市:运河流经、“惠我南黎”的历史之城;小城大爱、好人辈出的温暖之城;煤城变美城、皖北见江南的传奇之城;“开坛十里香”“北有一杯茶”的文化之城;小推车推出来的红色之城、“小上海”滋润下的精致之城……
车轮依旧滚滚,笔意始终绵绵。对杨坤而言,无论走多远,笔尖流淌的,是岁月,是深情,更是一个游子对故乡永不落幕的眷恋。而对读者而言,能透过他的文字,听见一个游子对家乡最深情的告白,也是一种温暖的幸运。
“用散文讲述精彩的淮北故事,为家乡发展鼓与呼,是我不断前行的核心动力。”杨坤说道。
记者 肖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