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兼程践初心 暖心服务树标杆——记淮北市“十佳”新就业群体代表、中通快递员陈海鹏

2025-11-05 09:10    淮北新闻网

编者按:在淮北,一股“新”力量正蓬勃生长。他们是穿梭街巷的快递员,是保障出行的网约车司机,是联通产销的货车司机……他们用汗水诠释责任,以奔跑传递温暖。今日起,本报推出“‘新’力量”专栏,聚焦淮北市“十佳”新就业群体的风采,讲述他们敬业奉献、锐意进取的生动故事,展现新时代劳动者如何用奋斗点亮城市、以实干成就梦想。

 

 

晨光微露,中通快递步行街网点前,身着蓝色工服的陈海鹏已麻利地将包裹码上三轮车。车筐里,一本磨旧的笔记本格外显眼——封皮写着“片区服务日志”,里面密密麻麻记着客户备注:“3单元王奶奶需帮忙搬重物”“5栋李女士周一不在家,放南门丰巢”……

就在今年,这位38岁的快递员不仅荣膺2024年中通快递总部“服务标杆奖”,还荣获淮北市“十佳”新就业群体称号。12年穿行大街小巷,他用诚信铺就口碑,以专业提升效率,凭善意温暖邻里,让“快递服务”成为群众心中最踏实的依靠。

“快递不是送件,是送信任。”陈海鹏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从业以来,他的配送记录里从未出现过“私自拆包”“延误积压”,甚至“投诉”二字都鲜少出现。去年梅雨季,一批生鲜包裹因物流延迟面临变质风险,他逐一核对客户信息,发现一位客户留言“放物业就行”。考虑到阴雨天物业仓库潮湿,他绕路到客户单位,确认无人后又联系其家人代收。“陈师傅比我还上心!”客户事后特意致电表扬。

这样的细节,在他的工作中数不胜数:遇到老人取件,他会拿起手机慢慢讲解取件码;碰到贵重物品,他坚持当面验视、拍照留存;即便客户临时改地址,他也总能凭借对片区的熟悉,找到最近的路及时送达。12年来,他经手的超30万件包裹“零差错”,靠的不是运气,而是把“客户的事比天大”刻进了日常。如今,许多老客户见到他,会像熟人般递瓶水、塞颗糖;新客户则常说:“找小陈送件,踏实!”

对陈海鹏来说,“送件”早已超越了职业范畴,更像是与城市的一场深度对话。他负责的片区包含政府机关单位和商业步行街,但他对这里的熟悉程度堪比“活地图”——哪条巷子窄得需侧身通过,哪个小区门岗查得严要提前报备,哪栋楼电梯总排队需规划步行路线,他闭着眼都能说清。这份功底,源于他刚入行时跟着老员工爬楼串巷,用笔记本记下的门牌号、配送时间;更源于他利用休息时间绘制的“片区热力图”,标注出高频收货点、交通拥堵段,最终优化出“环形配送法”,将日均派件量从120件提升至200余件,仍保持“零延误”。

面对快递高峰期,他更显“稳”与“巧”:大型促销活动前主动与社区物业沟通设临时存放点,老年客户网购集中时帮忙搬大件、教用智能柜,暴雨突袭时把包裹护在怀里蹚水配送,自己浑身湿透却笑着保证“件没湿”。这些年,他带出的5名徒弟,如今都成了网点业务骨干,他说:“一个人跑得快不算啥,带着大家一起把服务做好,才是真本事。”

快递员的脚步,丈量着城市的温度。对陈海鹏而言,“服务”二字,更藏着温暖的民生情怀。独居的张奶奶住在无电梯的5楼,每月网购的生活用品全靠他帮忙搬上楼。一来二去,他记住了张奶奶的降压药快吃完了,主动提醒她家人;李大爷发现包裹漏发,他拿着大爷的手机帮助联系商家补寄;新冠疫情期间,他组建“代买小队”,为隔离居民送菜送药,每天工作超14小时……“他不是亲人,却比亲人还贴心。”社区居民王阿姨提起陈海鹏,眼眶泛红。这些年,他捡到并归还的证件、钱包等物品达20余次,帮助走失老人联系家属10多次。这些“小事”,被社区居民记在心里——有人给他送过绿豆汤,有人写过感谢信,更多人则把“有快递找陈师傅”变成了习惯。

从晨光熹微到华灯初上,陈海鹏始终穿梭在城市大街小巷。12年、30万件包裹、零差评零投诉,这些数字背后,是一名普通劳动者对职业的敬畏,对群众的赤诚。正如中通快递总部在颁奖词中所言:“他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用日复一日的坚守,让‘快递服务’有了最生动的注解——平凡岗位,亦可成为照亮人心的光。”如今,陈海鹏的故事在网点内传开,越来越多快递员以他为榜样,在派件路上多问一句、多跑一步、多帮一把。而这束“服务之光”,正随着快递车轮的转动,温暖着城市的更多角落。

 

■记者 闫肃 通讯员 张健

视频新闻
Copyright © 2016 - 2020 www.hbnew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14005324号-2 皖网宣备07004号 皖公网安备34060002020003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4120210006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232006
版权所有:淮北市传媒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