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舞台耀眼的灯光下,他是一登台就能掀起小高潮的“淮北光头强”;在尘土飞扬的工地上,他是为生计奔波、汗流浃背的49岁农民工。这两个截然不同的身份,在张文件身上重叠,勾勒出理想与现实间清晰而沉重的鸿沟。他的人生,正是在这狭小的夹缝中,努力开出一朵名为“希望”的花。
一个形象的诞生
“光头强”这个形象,并非张文件的刻意策划,而源于一次偶然。“2017年刚开始做抖音,老板说我长得和光头强像,怎么不把头发剃光,当一个‘淮北光头强’?”
这句玩笑话,成了他网络生涯的起点。他欣然接受了这个设定——光头、帽子、标志性的服饰,这成了他的战袍。这个源于动画片的滑稽形象,在他身上褪去了浮夸,反而为他注入了一种鲜活的、接地气的烟火气。它不再只是一个角色,而是一个普通农民连接广阔世界的媒介。
现实的重量
然而,理想国的门刚刚开启一条缝,现实的冷风便灌了进来。最直接的阻力来自最亲近的人。“他们不喜欢我做抖音,认为做抖音没什么用。”家人的话语,代表着一种最普遍的务实逻辑:虚拟世界的点赞,无法换取现实中的温饱。这份不解,是夹缝中第一堵冰冷的墙。
更沉重的,是时间的牢笼。当被问及是否在田间歌唱时,他的回答简单而残酷:“平时在地里没有时间唱。”这句话戳破了所有浪漫的想象。对于他而言,音乐并非田园牧歌式的闲情逸致,而是需要从繁重体力劳动中硬“挤”出来的奢侈品。“我有时候很忙就不能做抖音,”他坦言,工地活计的强度,常常将他牢牢锁在现实的这一端,无法向理想的彼岸靠近一步。
理想与现实的鸿沟,还具体化为一道道技术与精力的难题。“梦想和现实之间是有差距的,”他清醒地认识到,“我想把抖音做好,但是我一个人拍视频剪辑很困难。”
没有团队,没有专业设备,仅凭一部手机,他一个人就是一支队伍。在劳累了一天之后,他需要独自拍摄并发布视频。这个过程,消耗的不仅是时间,更是本已所剩无几的精力。这条独木桥,他走得摇摇晃晃,却从未停下。
跨越鸿沟的支点
是什么支撑着他在夹缝中坚持下去?答案是他反复提及的两个字:家乡。
当被问到想展示淮北的什么时,他没有丝毫犹豫:“淮北的景色最值得被大家看到。”相山公园、濉溪古城、龙脊山……这些地名从他口中说出时,带着一种独有的深情。他将个人那看似“不务正业”的梦想,与一份更宏大的情感——对故土的热爱绑定在一起。
“我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宣传家乡,虽然让家乡变好不是一个人的努力就能完成的,但我想每个人都贡献一点,就能让家乡更好。”正是这份超越了个人娱乐的乡土责任感,成为了他跨越鸿沟最有力的支点。他的梦想,不再仅仅关乎个人成名,更关乎一片土地的声名。
一个普通人的英雄主义
如果用一句话总结现在的生活,他说:“还算满意,但是我有时候很忙就不能做抖音,如果有机会,我想继续在抖音发视频、开直播,让更多人认识我,宣传家乡。”
他的经历,正是无数在日常生活中依然仰望星空的普通人的缩影。他的寄语,也因此格外有力量:“你们也是,不要放弃,只要不放弃,梦想和现实的距离就会越来越近。”这并非一句轻飘飘的鼓励,这是一个在鸿沟边缘长期跋涉者的真实体悟。
张文件,这位“淮北光头强”,或许走得慢,或许步履蹒跚,但他正用坚实的脚步,一寸寸丈量着理想与现实的距离,并试图用他的歌声,将这两岸连接起来。
见习记者 余婉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