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北市改进作风、访企入村专题行动系列报道之三从“脚下沾泥”到“心中有策”——淮北市干部基层履职能力成长记

2025-10-16 09:08    淮北新闻网

“真没想到,200万元贷款这么快就批下来了,这下企业资金周转的难题终于解决了!”近日,濉溪县鲁甬混凝土有限公司负责人握着回访干部的手,脸上满是激动。这温暖的一幕,正是我市改进作风、访企入村专题行动中,干部们深入基层解难题、能力在实践中“淬火升级”的生动缩影。

扎根泥土,向阳生长。我市广大干部主动走出办公室,在“脚下沾泥”的实践中,从“面对问题手足无措”到“破解难题胸有成竹”,从“被动响应”到“主动服务”,逐步实现履职能力的立体成长,以干部能力进阶为作风建设注入可持续动力,让企业和群众都切实感受到新变化、新气象。

融资难题巧破解

一线调研锻造服务硬实力

“企业现在资金缺口不小,原材料采购都成了问题,要是能拿到一笔贷款就好了。”今年年初,市委老干部局副局长闫大利走访濉溪县鲁甬混凝土有限公司时,企业负责人的焦虑让他心头一紧。

彼时的闫大利,虽有服务热情,却对融资流程一头雾水,一连串问题让他意识到,“光有干劲不够,得懂政策、会协调”。闫大利没有停留在“记录问题”的层面,而是带着疑问深入调研:企业资产状况如何?抵押物是否充分?银行信贷政策有何限制?

为补上能力短板,闫大利当晚就翻出《淮北市助企融资政策汇编》,标注出与中小微企业相关的条款;第二天又主动联系中国银行淮北黎苑支行,带着笔记本全程跟班学习贷款审核流程,梳理出“企业资质审核、抵押评估、授信审批”3个关键环节、12项必备材料的清单。在对接韩村镇政府和县财政局时,他不再是简单“传话筒”,而是带着整理好的材料清单和企业经营数据,清晰说明“企业符合小微企业贷款贴息政策,需镇里出具经营状况证明、县里协调评估机构加快进度”,并让各部门精准对接。

最终,企业仅用22天就拿到200万元授信,比常规流程缩短近一半时间。“现在再遇到融资问题,我能马上帮企业判断是否符合政策、该找哪些部门。”闫大利的笔记本上,除了流程清单,还多了金融机构的对接专员联系方式、企业的融资适配方案——他的沟通协调能力和政策运用能力在实践中实现了质的飞跃。

培训考试破困局

协同攻坚激活发展动能

“特种作业证书培训难,能不能在园区设点?”“员工考证要跑外地,来回得好几天,还得停工培训,成本太高了!”2025年初,安徽宁亿泰科技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杨虎向市中院党组书记、院长时刻反映。企业所在的临涣化工园区聚集多家危化企业,但员工考证需往返合肥、徐州等地,成本高、周期长。

隔行隔山,时刻此前对特种作业培训的认知仅停留在“需要资质”。为摸清症结,时刻没有急于表态,而是带着“问题清单”走进临涣化工园区,用3天时间走访十家企业,记录下每家企业需要的证书类型、年培训人数,随后一边查阅《特种作业人员安全技术培训考核管理规定》,一边向相关部门请教“培训点设立的硬性要求”。

在推动设立培训点、考试点时,他主动上门协调市人社局、应急管理局成立联合工作组开辟“园区专场审批通道”。如今,园区企业特种作业和危化工艺人员可以“家门口”拿证,企业培训方面成本也大大降低。

解决完具体问题,还要预判同类需求、搭建长效机制。为此,他还牵头制定了《园区企业培训需求定期摸排制度》——每季度收集企业培训计划,提前对接培训机构预留名额。

这一案例折射出我市干部们“协同作战”的能力升级,打破部门壁垒、整合资源、创新机制,时刻的“能力成长笔记”中调研分析能力和系统思维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备案登记加速度

作风转变孕育发展生态

“‘一照多址’备案是高新区首例,没有先例可循,材料怎么收、审核怎么过,我心里没底。”高新区社会工作局窗口工作人员赵雯接到安徽龙波电气有限公司的需求时,一度犯了难。此前,她处理的都是“变更经营范围”“补办营业执照”等常规业务。面对这一新型业务,政策解读和流程把控成了她的“能力挑战”。

为突破瓶颈,赵雯第一时间拨通了市市场监管局登记注册科的电话,用视频会议的方式逐项请教“经营场所备案的材料要求”“跨区域监管责任划分”等细节,还专门记录下“同一县区内备案无需重复提交公司章程”等政策要点。考虑到企业“急于扩大生产”,高新区社会工作局启动绿色通道服务,提前将企业准备的材料扫描件发给上级部门预审,对“经营场所证明格式不规范”等问题提前修正,避免企业“来回跑”。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成功在一个工作日内完成了淮北高新区首家经营场所备案。

“现在遇到新型业务,我不仅能快速办理,还能梳理出可复制的流程。”从“按章办事”到“流程优化”,赵雯的业务攻坚能力和流程再造能力在实战中得到充分锻炼。

不仅仅在机关,朔里镇通过“田间课堂”“导师帮带”等机制,培养出一批既懂政策又通技术的复合型干部;相山区渠沟镇鲁楼村第一书记陈桂前则借助电商平台,将菊花深加工产品卖向全国,带动村集体增收30万元。

“干部的‘工具箱’里,不能只有老经验,还得装上新技能。”陈桂前说。

在专题行动中,干部的成长并非个例,越来越多的淮北干部在基层实践中,实现了“四个转变”:从“不懂政策”到“精准用策”,政策解读能力显著提升;从“单打独斗”到“协同作战”,沟通协调能力持续增强;从“解决一事”到“构建一制”,系统思维能力不断突破;推动“一时服务”转向“常态服务”,更让作风建设有了“可持续动力”。

从“脚下沾泥”的摸索,到“心中有策”的从容,淮北干部的成长轨迹,正是新时代干部队伍建设的生动注脚。他们用脚步丈量民情,以实干锤炼本领,在“沾泥”的实践中淬炼出解决问题的智慧,在“破题”的攻坚中锻造出担当作为的底气。

记者 闫肃

 

    视频新闻
    Copyright © 2016 - 2020 www.hbnew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14005324号-2 皖网宣备07004号 皖公网安备34060002020003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4120210006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232006
    版权所有:淮北市传媒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