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教融合结硕果——淮北市铺就青少年健康成长优质路径

2025-10-15 08:40    淮北新闻网

 




近年来,我市教育系统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坚持体育与教育深度融合、文化学习与体育锻炼协调并进、体魄强健与人格塑造并重,多措并举推动中小学生全面健康发展。通过印发《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文件,积极构建集运动、卫生、心理、营养于一体的“大健康”教育格局,将身心健康教育全面融入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体系,初步形成了五育融合、家校社协同、校内外一体推进的健康教育新机制。

2025年以来,全市共组织870名中小学生参加省级及以上体育赛事24项,荣获省级及以上奖项118个。其中,3所中小学校的棒垒球队在“奔跑吧・少年”全国软式棒垒球锦标赛中斩获2项冠军、3项亚军,充分展现出我市青少年体育的蓬勃活力。

构建全方位课程体系,让体育课“活”起来

全市严格落实义务教育阶段每天一节体育课制度,保障学生每天校内体育活动时间不少于2小时。通过设立市、县(区)两级监督电话,坚决杜绝挤占体育课和体育活动时间的行为。在课程设计上,注重以学生兴趣为导向,推广互动式、探究式、游戏化教学,开展“我是小助教”“体育小达人”等趣味活动,变“说教课”为“体验课”,有效激发学生参与热情。同时,成立市、县(区)两级体育核心备课组,招募兼职教研员20余名,培养教学能手50多人,持续开展教研活动;并研制《课间活动指引》,推动大课间活动科学化、规范化开展。

夯实全要素保障基础,让体育资源“强”起来

在师资方面,通过教师轮岗、高校学生帮扶、返聘退休教师、引入社会力量等多种途径,充实体育教师队伍。2025年,全市新招聘体育教师12名,选聘20名体育专业大学生支援薄弱学校,培训体育教师2000余人次,外聘专业教练71人;并从体校聘请15名体育副校长,全面提升体育教学与训练水平。

在场地设施方面,近三年累计投入5656万元,新建和改造运动场地26.7万平方米。创新引入气囊体育馆建设模式,有效缓解部分学校运动场地不足的问题。部分学校还积极利用走廊、区角等空间打造“体育活动站”,进一步拓展学生运动空间。

完善全周期赛事机制,让体育氛围“热”起来

全市统筹规划青少年体育赛事,联合体育部门推出篮球、足球、田径等12项市级比赛,构建起“班级—年级—校级”三级联赛体系。校园足球比赛已成为特色品牌项目,2025年举办的第12届市运会青少年足球赛,吸引51所中小学、千余名运动员参与。

此外,积极承办高水平赛事:连续两年举办国际跳绳公开赛暨全国跳绳联赛,2025年又成功承办安徽省青少年棒垒球比赛,有效提升城市体育影响力。各类“挑战赛”“擂台赛”常态化开展,推动实现“人人有项目、班班有活动”的良好局面。

培育全覆盖特色项目,让体育品牌“亮”起来

以校园足球为引领,全市已建成全国校园足球特色学校109所、特色幼儿园11所、全国校园足球试点区2个。同时,跳绳运动实现“天天有跳绳、周周有比赛、月月有擂台”,多所学校在国际跳绳赛事中取得优异成绩。

在“一校一品”“一校多品”建设中,全市已有97所学校形成特色体育品牌,涵盖篮球、武术、软式棒垒球等项目。目前,各级体育传统特色学校达43所,校园体育呈现百花齐放的生动态势。

搭建全链条培养通道,让体育人才“走”出来

积极拓展体育人才成才路径,与高校足球学院签订合作协议,探索“一条龙”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并设立6所学校为实训基地。扎实做好高中体育特长生招生工作,2025年将体育特长生考试由“减分制”调整为“百分比制”,全市共招收体育特长生350名。

目前,全市中小学已组建足球、跳绳、篮球等各类运动队伍500余支。其中,市第一实验小学软式棒垒球队自2008年建队以来,已十次夺得全国锦标赛冠军,成为我市体教融合的生动典范。

同时,注重发挥以体育人功能,推动体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深度融合。在2025年体育中考过程中,全流程加强与心理健康学科的协同,对家长和考生开展心理疏导,有效缓解应考紧张情绪与焦虑心理,赢得家长和考生的广泛认可,实现体育中考“零失误”“零投诉”。

未来,我市将继续深化体教融合改革,不断完善青少年体育公共服务体系,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青少年奠定坚实基础。

■记者孙雅婷

视频新闻
Copyright © 2016 - 2020 www.hbnew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14005324号-2 皖网宣备07004号 皖公网安备34060002020003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4120210006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232006
版权所有:淮北市传媒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