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基提质优服务 绘就健康新图景——濉溪县基层卫生健康综合试验区建设综述

2025-10-14 09:23    淮北新闻网

 

以强化能力建设为支撑,医疗服务供给更加优质;以强化资源整合为重点,基层服务网底更加稳固;以强化服务协同为主线,医防融合导向更加鲜明……

近年来,濉溪县始终践行“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以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为抓手,全力推动基层卫生健康综合试验区建设提质增效。其中,5条创新举措入选基层卫生健康综合试验区第二批改革创新典型经验,《“三共”促“三新”》改革案例入选基层卫生健康综合试验区典型案例;在2025年全省“1+6”个试验区监测评价中,濉溪县排名第一。

顶层设计,下好医改“一盘棋”

改革行稳致远,关键在顶层设计。

濉溪县坚持高位推动,充分发挥县委卫生健康工作委员会的作用,巧妙舞动医疗、医保、医药“三医联动”的指挥棒,奏响了协同治理的和谐乐章。通过成立医共体党委,由县卫生健康委主要负责同志兼任书记,进一步加强党对县域医共体建设的全面领导。

同时,濉溪县将试验区建设纳入全县卫生健康工作大局中系统谋划,联合多部门协同作战,构建起上下贯通、一体推进的工作体系,为改革行稳致远奠定了坚实基础。

强基固本,筑起医疗“新高地”

医疗资源的均衡布局与服务能力的整体提升,是满足群众健康需求的根本。

近年来,濉溪县稳步推进县人民医院雁鸣湖院区、双堆新城医院、县妇幼保健院新院区等7个医疗卫生补短板项目,总投资达22.9亿元。

着力强化牵头医院的龙头引领作用,加强县级医院重点专科建设。当前,全县累计创建省级临床重点专科3个、省级临床特色专科2个,濉溪县人民医院卒中中心达到国家高级卒中中心标准。

加强基层医疗机构网底建设,规划建设6家重点中心卫生院。目前已有3家重点中心卫生院通过二级医院评审,12家卫生院达到国家优质服务基层行推荐标准,11家卫生院完成社区医院创建。

此外,依托“1+2+14”县域院前急救网络,为群众提供免费县内急救转诊服务,打造“上车即入院”的15分钟县域急救服务圈。

资源下沉,激活基层“一池春水”

如何让优质医疗资源真正“沉下去”,惠及最广大的农村居民?濉溪的答案是:推动人员、技术、服务、管理“四个下沉”。

牵头医院开展驻点帮扶工作,让农村群众不出镇就能享受县级优质医疗服务。以全民健康信息平台为基础,促进医共体心电、检验、影像、超声、病理五大区域资源共享中心全县覆盖,打造远程诊疗服务体系。依托医共体中心药房,实现县、镇、村三级用药目录、药品保障、药事服务“三个衔接”。深化村医岗位化改革试点,将212家村卫生室纳入卫生院延伸医疗服务点管理,实现村卫生室由管理统一向实体统一、由购买服务向薪酬发放、由村医职业向村医岗位的“三个转变”。

医防融合,绘就健康“新图景”

基层卫生健康综合试验区建设,不仅着眼于“治已病”,更前瞻于“防未病”。

深化医防协同发展,创新建立医防管复合型人才交叉培训机制和疾控监督员驻点制度,引导医疗机构积极落实公共卫生责任,初步实现“人员通、信息通、资源通”。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为抓手,推动健康管理单元“1+1+1”签约服务团队对辖区两病重点人群开展分级分类管理,今年全县签约率超过75%。创新基层卫生治理体系,推进卫健专干职能进一步融入健康管理单元,有效发挥公共卫生委员会作用,筑牢农村疾病预防控制网底。

利益共享,注入改革“内生动力”

如何激发基层卫生健康综合试验区建设的动力和活力?濉溪县以强化利益共享为核心,让改革内生动力更加强劲。

坚持医保总额预算政策,城乡居民医保基金包干给医共体预算管理,深化医共体“大包干”与慢病“小包干”联动,实现连续8年结余。

深化经费包干机制,探索将医保基金向签约团队包干,同时建立以结果为导向的考核评价机制,结余提取70%留用,按县、镇、村1:2:7考核分配。

创新公卫绩效评价机制,对村级基本公共卫生经费提取70%实施过程评价、20%实施目标评价、10%实施结果评价,推动评价体系从“过程评价主导”转变为“过程+目标+结果并重的综合评价”。

 

记者  詹岩 通讯员 陈琢

视频新闻
Copyright © 2016 - 2020 www.hbnew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14005324号-2 皖网宣备07004号 皖公网安备34060002020003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4120210006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232006
版权所有:淮北市传媒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