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网淮北供电公司配网无人机巡检这支以“90后”为主力的年轻队伍中,一位老师傅显得格外引人注目。他叫祝道义,今年50岁,是万里电力工程有限公司无人机二班的技术骨干。在平均年龄35岁的创新团队里,这位两鬓微霜的“老兵”,凭着丰富的一线经验与永不停歇的学习热情,成了团队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
三十多年来,从青春韶华到年过半百,从手握望远镜徒步巡线,到操控无人机开展智能巡检,祝道义始终坚守电力巡检第一线。当配网巡检迎来技术变革浪潮,这位老师傅主动拥抱新技术,从零开始钻研无人机操控、图像识别与数据分析,用专业与执着守护万家灯火,诠释着“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的职业本色。
主动请缨:扎根偏远供电所
2025年夏,全市配网巡检工作进入攻坚阶段。南坪、双堆中心供电所片区因地处偏远,通勤时间长、人工巡检效率低,成了工作推进的“拦路虎”。“我去驻点!”面对难题,祝道义主动请缨。简单收拾行囊后,他便扎根到距离市区70多公里的双堆中心供电所,用无人机为电网安全编织起一张细密的“空中防护网”。
“双堆中心供电所辖区多是农田,线路跨越沟壑多、树障密集,以前人工巡检一天最多走5公里,还容易漏检。”初到供电所,祝道义盯着地形图上纵横交错的线路,当即投入工作。他把宿舍改造成临时办公室,墙上贴满线路走向图,桌上的笔记本里,密密麻麻记录着每条线路的杆塔型号、运行年限与历史缺陷,连细微的隐患点都标注得一清二楚。
迎难而上:创新巡检方法
每天清晨五点半,天刚蒙蒙亮,祝道义就背着10斤重的无人机设备出发了。夏季田间热气蒸腾,地面温度超40℃,他操控无人机在高空巡检,自己则站在烈日下实时跟进,随时调整飞行角度。“无人机就像我的眼睛,得让它看清每一处角落、每一个细节。”他紧盯着屏幕上的实时画面,遇到可疑点立刻拍照记录,蹲在田埂上逐项标注缺陷位置、类型与严重程度。
双堆中心供电所的线路多穿行在果林与大棚之间,信号干扰强、飞行环境复杂,起初无人机频繁出现信号中断问题。祝道义带着年轻队员反复“试飞”,记录不同时段、不同地形的信号强度;晚上回到宿舍,他对着技术手册逐页钻研,结合实操数据总结规律,最终形成“分时段避干扰、按地形调参数”的完整应对方案,彻底解决了信号难题。
精益求精:建立专业档案
为让巡检数据更精准、可追溯,祝道义牵头建立“一塔一档”电子档案系统。遇到年轻队员请教技术,他总手把手指导:“你看这个绝缘子串,得从侧面拍才能看清裂纹,飞行高度控制在30米最合适。”在他的带动下,团队整体技能水平与巡检质效显著提升。
一次巡检中,无人机在跨越河流的线路段检测到导线接头轻微发热。若开车绕行要走很远,祝道义当即踩着泥泞小路蹚到河对岸,顶着3级阵风反复调整飞行高度与角度,直到获取清晰的红外测温数据。回到供电所时,他浑身沾满泥水,却顾不上擦拭,第一时间整理缺陷报告、制定整改建议,“早一分发现隐患,就少一分停电风险”——这句话,他常挂在嘴边,更落在实处。
坚守初心:诠释责任担当
驻点期间,祝道义很少回家。有次年迈的父母突发疾病,他正在抢修故障线路,只能在巡检间隙匆匆打个电话,哽咽着说“等忙完这阵就回去陪你们”。可这句承诺,总被新的巡检任务耽搁。同事们都知道,祝道义的宿舍里有“三样宝”:满电的无人机备用电池、画满标记的线路图纸,还有一个大茶杯”。50岁的他身材瘦小,却总冲在巡检最前线。
经过三周奋战,双堆中心供电所辖区内所有配网线路全部完成巡检。面对同事们的称赞,他只是笑着摆手:“这是大家一起努力的结果。”夕阳下,他又操控无人机飞向远方的杆塔,金色余晖洒在他沾满尘土的工装上,无人机的嗡鸣与田间蝉鸣交织,奏响了电网守护者的责任乐章。
从城市到乡村,从青春到白头,祝道义用三十载坚守,诠释了“我的岗位我负责”的深刻内涵。他操控的不只是无人机,更是对万家灯火的郑重承诺;他走过的不只是巡检路,更是一名电力人扎根基层的初心之路。在配网巡检的“战场”上,这位“银发飞手”的责任故事,仍在继续书写。
记者 于晓 通讯员 刘冠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