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山海赴藏区 五年坚守写初心——记淮北七中援藏教师刘先美

2025-09-09 10:28    淮北新闻网

 

 

“祖国需要,还会再来!”2022年8月,当刘先美结束五年援藏生涯,踏上淮北故土时,这句对高原的承诺,成了她心底最滚烫的印记。

2017年,这位淮北七中教师响应安徽省教育厅号召,加入“组团式”教育援藏团队,远赴西藏山南市第二高级中学。从初抵时与高原反应的殊死较量,到五年间深耕教学、帮扶学子、联结汉藏情谊,她用脚步丈量雪域高原的教育之路,用汗水在藏区大地书写下师者的无私与担当。

 

无畏高原“拦路虎”

教学教研双开花

初到山南,缺氧、低压、干燥像“狰狞怪兽”袭来——嘴唇干裂渗血,夜里头痛到无法入眠,稍快迈步就气喘吁吁,大把头发脱落。

“孩子们的课堂不能等!”刘先美没退后半步。她迅速调整状态,针对藏族学生“缺氧易忘、注意力集中时间短”的学情,摸索出“一慢二反复三巩固”的汉语文课堂模式,还推出课前三分钟演讲、对话式课堂等创新方法。短短两个月,她带的两个文理班汉语文成绩从年级垫底跃升至第一,用实力赢得了师生们的敬佩。

作为汉语文教研组长,她更是把“传帮带”刻进工作日常。领着本地教师钻研教材、课程标准与考纲,定期组织观课议课、技能大赛;发现汉语文课本标点、读音有误,就带领团队逐课校对四册书,细致到每个病句都不放过;学校缺契合藏区学生学情的校本作业,她主动揽下重担,熬夜至凌晨打磨题目,眼睛布满血丝也不停笔,最终编写出四本厚重的校本作业,成了藏区孩子学汉语文的“宝贝”学习资料。

她还牵头完善12项教研制度,担任山南市汉语文名师工作室主持人,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结对指导青年教师格桑、贵吉,助力两人分别拿下市级教学比赛一、二等奖,贵吉更斩获自治区三等奖。“刘老师不是来‘支教’的,是来‘扎根’的!”藏族同事的这句话,是对她最好的评价。

爱心暖透雪域路,

帮扶学子见真情

“我是党员,得把温暖送到最需要的地方。”刘先美始终记着这句话。学生央金家境贫寒,家中三姐妹靠父亲打工糊口,常年只有一套旧衣服。她看在眼里,悄悄买来三件毛衣、两件羽绒服,还塞给央金2000余元现金;周末提着日用品登门,坐在藏式土炕上鼓励孩子:“好好读书,党和国家永远是你们的后盾!”

2018年国庆,她和同事驱车300多公里,随后又沿悬崖边的泥泞小道步行70多公里,赶到错那县麻麻乡小学。看到五六岁的孩子半年见不到亲人,她红了眼眶,耐心教孩子们说普通话;离开时,把身上仅有的500余元悉数留下:“给孩子们加顿肉!”

2019年11月,得知需前往海拔5373米的普玛姜塘乡扶贫,她顶着剧烈头痛出发,嘴唇因缺氧变紫,却笑着把慰问现金与物资递到藏族同胞手中:“能看到你们的笑脸,再苦也值!”

舍家为公守讲台,

一生情系高原魂

援藏五年,是刘先美对教育的坚守,也是对家庭的亏欠。

初去时,孩子正读高三,她没能陪伴关键的备考期;父亲两次在安徽省蚌埠肿瘤医院手术,母亲被电瓶车撞伤,胳膊骨折,还缝了20多针,她因带高三毕业班,一次都没请假回家;弟弟未满40岁便英年早逝,她甚至没能送最后一程。每次给家人打电话,她总说“这边风景好,一切都好。”,电话挂断后却偷偷抹泪。

高原严寒让她的颈椎炎、肩周炎频繁发作,严重时卧床难起,只能扶着沙发滑到地面再艰难起身;冬季氧含量低,一周23节课的高负荷让她多次晕倒在课堂,却从未有过一次迟到、早退。2020年、2021年高考后,同事劝她回内地休整,她却接下西藏自治区高考阅卷任务,连续两年获评“优秀阅卷教师”,撰写的学科分析报告被西藏自治区教育考试院采用。

寒暑假回淮北,她也闲不下来,主动到教育局、学校做师德宣讲,把“老西藏精神”“玉麦精神”讲给家乡教师听,激励大家“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五年间,她收获了“淮北市先进工作者”“淮北市优秀教师”“西藏自治区骨干教师”“西藏自治区民族团结先进个人”等诸多荣誉,更在藏区孩子心里种下了知识与希望的种子。

如今,刘先美已回到淮北七中任教,但她与高原的约定从未褪色。“一次援藏,一生藏情。”这位平凡的教师,用五年时光诠释了“海拔高要求更高,缺氧不缺精神”的真谛,她的故事,也正激励着更多人奔赴边疆,让师者光芒在雪域高原永续绽放。

 

■记者  徐志勤  通讯员  韩桂芳

视频新闻
Copyright © 2016 - 2020 www.hbnew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14005324号-2 皖网宣备07004号 皖公网安备34060002020003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4120210006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232006
版权所有:淮北市传媒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