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日的午后,阳光透过窗棂落在刘士金布满老茧的手上。这位中国黄金安徽太平矿业有限公司的铲车司机,说起那两个相伴十多年的孩子,眼角的皱纹里漾着暖意:“如果我和妻子不管,他们就真成没人疼的娃了。”
一句话,藏着十年风雨。
2011年的夏天,刘士金依旧开着铲车在矿上忙碌,妻子马庆云操持家务,儿子在镇上读初中,日子像矿场边的溪水般平静流淌。可6月的一场车祸,猝然撞碎了这份安稳——马庆云唯一的弟弟,那个总爱笑着喊“姐夫”的年轻人,因车祸永远离开了。
为了生活,弟媳刘秀峰擦干眼泪,揣着简单的行李外出打工,将10岁的女儿马莹和刚满2岁的儿子马文涛托付给了孩子的爷爷奶奶。可命运的暴雨总在屋漏时落下,两位老人没能从丧子之痛中走出,短短半年内相继离世。
那个冬天,面对两个孤苦无依的孩子,夫妻俩在灯下沉默许久。刘士金抽完最后一口烟:“接家里来吧,咱养。”
从此,这个本就不宽裕的家,多了两张要吃饭的嘴。马莹读小学需要每天接送,刚上幼儿园的马文涛总在清晨哭着要妈妈,自家儿子正值初中关键期。刘士金夫妇像上了发条的钟,天不亮就起身做饭,送完这个送那个,傍晚收工回家还要洗衣、缝补、辅导作业,忙到深夜才能歇下。
弟媳每月寄来学费,可孩子们的日常开销、医疗费用全由刘士金夫妇承担。“那时候家里的钱,在手里能攥出水来。最难时,只能厚着脸皮找亲戚朋友借。”说这话时,刘士金语气平静,可听者都明白,那些辗转难眠的夜晚藏着多少艰辛。
苦日子里,总有甜来钻空子。马莹上小学时,父亲节那天偷偷把攒了很久的糖纸叠成花,塞进刘士金的口袋:“姑父,这个给你。”马文涛学会写名字后,第一个歪歪扭扭的“涛”字,是举着凑到刘士金眼前展示的。如今马莹上班了,逢年过节总拎着礼物回家,一进门就喊:“姑父,我给你带了……”刘士金说着,嘴角不自觉上扬:“孩子心里亮堂着呢。”
2014年,公司党委和工会得知他家情况,送来慰问品和慰问金。公司领导看着空荡荡的屋子,当即安排马庆云到选矿车间破碎工段上班。“多份收入,日子就能松快些。”部门主管张波回忆,那时刘士金家连个像样的衣柜都没有。“但他从不说难,上班从不耽误。”
尽管生活艰难,刘士金始终认真负责。铲车紧张时,住得近的他总是二话不说赶来加班,同事请假时还主动顶班。他连续多年被评为“优秀职工”。
如今,儿子已成家立业,马莹外出打工补贴家用,马文涛读高一。每个团圆节日,弟媳刘秀峰也会来家里吃团圆饭——她和儿女早已融入刘士金夫妇的小家庭,千言万语也道不尽她对姐姐和姐夫的感激之情……2024年,这个充满爱的大家庭获评安徽省“五好家庭”。
刘士金夫妇不懂什么大道理,却用最朴实的坚守,把“责任”二字写得滚烫。矿区的风里、村里的炊烟里,都传颂着他们的故事——关于善良,关于担当,关于一个平凡家庭里最动人的光。
记者 徐志勤 通讯员 张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