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日上午,在剪纸工作室里,陈国斌手握剪刀,在红纸上灵巧翻飞,不过片刻,一幅矿工井下作业的剪影跃然纸上——生动形象的剪纸作品里,凝结着他30余年坚守剪纸艺术的匠心,更蕴含着一个家庭最动人的温度。
剪刀上的传承:从煤矿汉子到“剪纸匠人”
57岁的陈国斌,骨子里透着煤矿工人的质朴,却也藏着艺术家的细腻。1988年参加工作至今,他在煤矿机械的轰鸣声中,将剪纸的热爱淬炼成毕生执念。
“剪纸不是简单的剪剪刻刻,得懂生活、懂人心。”30多年来,他像海绵吸水般从传统绘画里取韵、从戏曲身段里找姿、从民间纹样里拾趣,把煤矿的黑、剪纸的红、生活的暖揉进作品里。他的剪刀下,有《矿工魂》里肌肉偾张的井下工人,有《淮北民俗图》里扭着秧歌的乡亲,更有《团结“艺”心战疫情》里逆行出征的白衣勇士——虚实相兼的线条、红白分明的色块,是他独有的“陈氏风格”。
如今,他身兼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安徽省美术家协会会员,获评安徽省“民间优秀文化传承人”“民间工艺师”等称号。他的上千幅作品早已“走出”矿山:《当代中国剪纸艺术丛书》收录了他的巧思,中国美术馆展出过他的《中国好手艺》,中国工艺美术馆藏着他的《矿山情》;从《人民日报海外版》到《香港太阳报》,从安徽卫视的专题镜头到青岛剪纸艺术馆的展柜,都留下了他的剪纸印记。
但他更在意的,是让这门手艺“活”下去。作为淮北剪纸非遗传承人,他带着剪刀走进军营、社区、学校,义务授课50余场,培训600多人次;在淮北矿业6个片区,16名弟子跟着他学剪法、悟匠心;安徽财经大学、淮北职业技术学院的讲台上,他把矿山故事融入艺术课堂。“一把剪刀传下去,比拿多少奖都值。”他笑起来,眼角的纹路里都是满足。
屋檐下的温情:三世同堂的“孝道答卷”
推开陈国斌家的门,最醒目的是墙上那张泛黄的“五好家庭”奖状——这是2009年淮北矿业集团颁的,旁边还挂着2020年“美德家庭”、2021年淮北市“最美家庭”等奖状。一张张奖状,都是这个三口之家的温情注脚。
30年婚姻里,陈国斌和妻子李海芳最常说的话是:“爸妈今天舒心不?”公婆晚年卧床时,李海芳的生物钟比闹钟还准:清晨五点半起床,给公婆擦身、换衣,熬上小米粥配着腌菜,一勺勺喂完才赶去上班;傍晚回家,先摸公婆的被褥暖不暖,再端来温热的洗脚水,给老人揉腿捶背。“她手上的茧子,一半是做家务磨的,一半是给老人按摩留的。”陈国斌总心疼地说。
这份孝心也早已刻进陈国斌儿子的骨子里。那年奶奶摔伤住院,正在上海读研的小伙子连夜坐高铁赶回,白天推着轮椅陪奶奶晒太阳,晚上给老人做康复训练,喂饭、擦身、洗内衣,样样细致。“我爸妈咋对爷爷奶奶的,我就咋做。”话虽简单,却重如千钧。直到两位老人安然离世,一家三口没说过一句怨言,没红过一次脸。
邻居们常说:“陈家的门,永远敞着暖意。”哪家老人需要搭把手照料,李海芳准到;谁家电灯坏了,陈国斌拎着工具就去。这股子热乎气,让整个楼栋都透着亲。
家风里的种子:向善向上的“接力赛”
“存善心,种善果”是这个淮北矿业集团临涣选煤厂普通家庭的生活指南。
陈国斌夫妻俩都是党员,家里的党徽总擦得锃亮。儿子上大一时,郑重地把入党申请书递到他们面前:“爸妈,我也想成为你们这样的人。”如今,这个在上海体育学院攻读医学博士的小伙子,研究方向是临床医学技术,“想让更多人健康生活——就像父母用剪纸温暖人心,我也想用医术守护生命。”
新冠疫情突发,陈国斌的身影总出现在厂区防控一线。作为志愿者,他帮着测体温、发物资,还带着剪刀进车间,剪些“平安符”“加油图”贴在宣传栏,给职工们打气。“我是党员,就得往前冲。”他说这话时,眼里的光和剪纸上的红一样炽烈。
李海芳在社区做志愿者时,总带着儿子寄来的口罩分赠邻里;儿子在上海做核酸检测志愿者,视频里跟爸妈说:“你们教我的,要帮人。”
这家人就像一束光——剪纸的光、孝道的光、向善的光,照亮了自己,也温暖了旁人。
从煤矿车间到艺术殿堂,从烟火灶台到邻里心间,陈国斌、李海芳一家用剪刀裁出文化传承的美,用温情酿出家国的暖。这平凡的小家,藏着最动人的答案:所谓“五好”,不过是把日子过成诗,把善意传成歌,把岁月剪成画——画里有艺术的魂,有家的暖,更有中国人骨子里的精气神。
记者 徐志勤 通讯员 王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