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5日至30日,滁州学院体育学院教师采访三下乡团队在体育馆303会议室及402档案馆开展“薪火相传——四代体育人的体育梦”采访活动,本次活动主要通过调查滁州学院体育学院的历史资料,对四代体育教师进行相关采访,希望通过采访了解体育学院建院以来的发展历程与未来展望,填补体育学院的历史空白。

实践团队首先通过查阅滁州学院体育学院的历史资料,包括在校史馆,网络上,书籍中查阅体育学院建校史和发展史,投身于历史的长河中,未曾谋面的过往,以另一种方式出现在队员们的眼前。

退休教师楼方芳书记是滁州学院体育学院最早的一批领导班子成员。1985年,刚从安徽师范大学毕业的楼方芳站在滁州师专(学院前身)的操场上,面对杂草丛生的跑道和简陋的体育设施,带领学生用废旧木料自制训练器材。采访中她提到,担任书记后,她推动课程改革,走访20余所中小学调研需求。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后,她敏锐捕捉全民健身趋势,为学院发展奠定基础。退休后,她仍心系教育,手写“体教融合”建议,鼓励青年教师:“别怕走弯路,教育的真谛是用灵魂唤醒灵魂。”

现任副院长解煜经历了从学生到教师的蜕变。他坦言,学生时代追求“自我成长”,而教师身份则需扛起“育人责任”:“前者像在赛道上奔跑,后者要为更多人规划赛道。”他提到,教师需从教育视角拆解体育价值——用短跑培养爆发力,用团队项目锤炼抗挫力。
原体育学院院长、现图书馆馆长程吉明指出,体育教育专业需紧跟时代:“增加板球、橄榄球等新兴项目,强化实践教学,建立‘双导师’制。”他特别强调师资优化:“引进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健全质量跟踪机制。”青年教师宋优悠分享初入职场的挑战:“最难的是把握师生距离。”她的解决之道是“言行身教,与学生打成一片”。体育学院书记余少兵更是对在校生提出殷切期望:“夯实运动解剖学、生理学等理论基石,掌握田径、篮球等实操技能;积极参与实习、赛事裁判工作,拓展职业视野。”她鼓励学生“明确目标,珍惜时光”,因为“大学积累是职业发展的根基”。

从楼方芳“以草为席”的拓荒,到解煜“铺路育人”的转型,从程吉明对课程的前瞻布局,到余少兵对学子的谆谆教诲,四代体育人用行动诠释了“体育育人”的范式。正如楼方芳摩挲着旧校徽所言:“现在的训练更科学,但对学生的真心、对事业的热爱永不改变。”

经过为期两周的深入实践,赴滁州学院教师采访小队圆满完成本次社会实践活动。队员们通过此次采访,对未来的发展也有了更坚定的认识。在这片绿茵场上,四十年风雨兼程,变的是日益现代化的设施与理念,不变的是代代相传的赤子之心。滁州学院体育人正以昂扬之姿,赓续体育报国使命,为建设体育强国、健康中国贡献滁院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