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沃野织梦人——记安徽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新农人”穆加成

2025-07-02 08:12    淮北新闻网

“从小跟着我爸养猪养羊,我对乡村大地很有感情。从学校毕业后我是有机会留在大城市的,最后不顾家人的反对,还是回来了。”6月29日,28岁的穆加成笑着对记者说。

从18岁放弃城市机遇扎根猪羊圈,到如今带领乡亲们构建循环农业产业链,这位新农人以科技创新为犁,以赤子之心为种,在皖北大地播撒着乡村振兴的希望。

弃城返乡:当青春撞上泥土味的梦想

2015年盛夏,濉溪县临涣镇刘油坊村的田埂上,18岁的穆加成背着行囊站在父亲的生态农场前。

彼时,同龄人正奔向大学或都市,他却选择接过父辈的接力棒,一头扎进弥漫着粪污味的猪圈。

“放着城里好日子不过,回来喂猪?”亲友的质疑像麦芒扎在耳边,他却默不作声地穿上胶靴,凌晨四点蹲守母猪分娩,深夜捧着《现代养猪技术》啃读到天明。

三个月暴瘦15斤的身影,成了农场里最倔强的风景。

这个骨子里带着“农劲儿”的青年,很快在传统养殖中嗅到了创新的气息。他引进智能化温控系统,将猪舍温度波动控制在±1℃,又捣鼓出微生物发酵技术处理粪污,建成全县首个“猪—沼—菜”生态循环系统。

2017年,农场的生猪拿下无公害认证,年出栏量突破5000头。当他带着流转200亩土地种出的绿色黄桃、红薯走进沪苏浙商超时,曾经质疑的乡亲们才发现:这个年轻人脚下的泥土,真能长出“金疙瘩”。

技术突围:从“羊圈学徒”到专利“收割机”

“现代农业不是靠天吃饭,是靠技术吃饭。”穆加成的笔记本扉页,这句座右铭被摩挲得发亮。

2021年3月,安徽牧腾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成立,穆加成更忙碌了。他白天跟着省农科院专家在羊圈“摸爬滚打”,晚上挑灯备考宿州职业技术学院,三年写下4本养殖笔记,整理出《皖北地区山羊常见病诊疗手册》。那些沾满羊粪的笔记里,藏着他从“门外汉”到高级畜牧师的蜕变密码。

2024年隆冬,一则喜讯在皖北养殖圈传开:穆加成团队研发的“智能羔羊保育箱”获国家专利,将冬季羔羊死亡率从15%降至3%以下。

而这只是他技术突破的冰山一角——攻克“母羊同期发情”技术让羔羊成活率达98%,构建涵盖饲料配方、疫病防控的全链条技术体系,累计斩获2项发明专利、6项实用新型专利。

“为了给山羊们安好家,投入了300万元建立了高床养殖数字牧场,配备圈舍卷帘通风自动控制系统和温控系统,通过网络监控将羊舍内情况上传云端,真正实现了数字化养殖。”当日,在牧腾农业的智慧养殖监控中心,穆加成骄傲地介绍道。

在安徽牧腾农业的智慧养殖监控中心,记者看到大屏幕上实时跳动着各圈舍的温湿度、氨气浓度等20余项数据。这套由穆加成设计的“智慧牧业管理系统”,实现了从投料、清粪到疫病预警的全流程数字化管理。

“过去凭经验,现在靠数据。”他创新建立的“一场一档”电子台账,将每只山羊的系谱档案、免疫记录精确到个体,使养殖成本下降18%,出栏周期缩短22天。

共富密码:让一只羊带动一方富

“一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是真的富。”穆加成的手机通讯录里,存有32户养殖户的详细信息。

他创新推出“合作社+公司+养殖户”模式,把母羊交给农户养殖,免费配种、买保险,再以高于市场价10%回收羔羊。

村民魏浩至今记得,当年5只基础母羊在穆加成指导下,三年变成200只的规模养殖场,年收入突破20万元。“有了穆加成团队的帮扶,给我们这些养殖户兜底,我们才敢放开手脚地搞养殖,因为心里有底……”

“我们多付出,就能带动更多的打工人能回到村里开展养殖,他们就可以待在亲人身边,孩子也有父母的陪伴。看到他们全家人其乐融融,我心里是很有成就感的。”穆加成发自肺腑地说。

在临涣镇,穆加成的“五统一”保姆式服务(统一供种、培训、防疫、标准、回收)像一把伞,为养殖户遮风挡雨。2023年肉价低谷期,他开发的“成本效益分析模型”通过大数据测算出栏时机,帮周边农户减少损失300余万元。

如今,32家标准化养殖场如星星之火,让户均年增收5万元以上,“秸秆养羊—羊肉上桌—羊粪下田”的循环模式,更让乡村的土地焕发新生。

赤子情怀:风雪里的青春担当

2024年春节前夜,一场暴雪席卷皖北。

养殖户雷素梅的求助电话划破夜的宁静:“穆技术员,母羊难产了!”

零下10℃的寒风中,穆加成驱车20公里冲进羊圈,跪在结冰的地面上实施助产手术。当三只羔羊在凌晨四点发出“啼哭”时,他冻僵的双手已失去知觉。这样的“午夜出诊”,在他的日志里记录了186次。

几年前的疫情期间,他的皮卡车也成了“移动补给站”:捐赠万元防疫物资,48天坚守村口卡点,给敬老院送300斤新鲜蔬菜,组建“养殖应急服务队”解决137个技术难题……乡亲们说,穆加成的身上总有股“傻劲儿”:为了给羊安“数字家”,投入300万元建高床牧场;为了让秸秆变饲料,带着团队泡在实验室;为了让年轻人回村,把技术毫无保留地教给农户。

“我从小在羊圈里长大,对这片土地有感情。”夕阳下的羊圈里,穆加成抚摸着刚断奶的羔羊,身后是生机勃勃的黄淮白山羊养殖基地。

他手机里存着一张照片:三只耳朵的畸形小羊——那是他初创业时踩的“坑”,如今却成了激励他带着乡亲们走科技养殖路的警示牌。

从“门外汉”到“土专家”,从“独行侠”到“领路人”,穆加成用十年青春证明:乡村振兴的沃土上,只要怀揣热爱与智慧,青春便能长成最挺拔的模样。

今年5月,穆加成以优异的青春答卷,获得安徽省五一劳动奖章称号。

“这是荣誉更是责任。”他说,“我倡导更多的青年回到家乡,这里天地辽阔,大有可为!”

在实验室里工作的穆加成严谨认真。
为怀孕的母羊做B超,查看羊胎发育。
看到山羊活泼好动,穆加成的心里就美滋滋的。

记者 徐志勤 通讯员 韩桂芳

摄影记者 梅月 通讯员张锋

视频新闻
Copyright © 2016 - 2020 www.hbnew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14005324号-2 皖网宣备07004号 皖公网安备34060002020003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4120210006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232006
版权所有:淮北市传媒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