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盏灯到满天星——淮北供电公司“燕飞来”志愿服务队的“光热”实践

2025-05-23 08:32    淮北新闻网

在淮北,有一支以电力职工为主力的志愿服务队,他们以“燕子衔泥”的韧劲,用16年时间将一个人的微光凝聚成一群人的星河。从守护一盏灯的安全到织就覆盖城乡的志愿服务网络,从单一用电服务到多元民生关怀,国网淮北供电公司“燕飞来”志愿者服务队从最初仅有几名队员的队伍,成长为拥有382名注册志愿者、累计服务4.8万小时的“国字号”团队,打造出新时代特色志愿服务的“淮北样本”。

“党建引领是志愿服务‘破圈’的核心密码。”服务队队长孙燕飞介绍,淮北供电公司党委将志愿服务纳入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整体布局,创新构建“1+18+N”阵地网络和“1+3+22”三级队伍体系——以1个市级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为枢纽,18个供电所文明实践站为支点,辐射N个社区、乡村服务点;队伍上设1个总队、3个分公司分队、22个供电所小队,党员团员占比超90%。

2023年,淮北供电公司主动承接地方政府新时代文明实践功能,在孙燕飞工作的营业厅建成占地440平方米的“燕飞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这里不仅是政策宣讲、电力科普的阵地,更成为向好人学习的“精神文化热土”和宣传服务群众的“爱心加油站”。中心开放以来,已开展活动130余场,吸引国网系统及周边地市3000余人参观学习。

同时,以下辖供电所营业厅为阵地,打造了18个“电力服务驿站”,推动志愿服务精神与红色文化、中华传统文化深度融合,推动志愿服务项目与党建项目深度融合。目前已完成三个差异化志愿服务示范点建设:双堆供电所以淮海战役精神为内核,以“一场战役、一种精神、一项传承”为主线,常态化开展红色志愿宣讲;刘桥供电所挖掘当地“石匠接力修桥”典故,提炼出“五桥”工作法,将志愿服务融入乡村振兴;临涣供电所结合茶馆文化传统,创新“茶话议事”机制,使电力驿站成为社区治理新平台。三个站点既传承地方文化精髓,又赋予志愿服务新内涵,形成可复制的“一所一特色”建设经验。

如何让服务“最后一米”变“零距离”?“燕飞来”给出了自己的答案。服务队以18个电力服务驿站为圆心,辐射周边社区、乡村,共建村网“光明驿站”,将社区和村镇作为志愿服务的主场景、主阵地,推进结对共建模式,打造“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养老服务圈”“文明实践圈”,形成“社区—乡村—居民—电力”服务机制。

在刘桥镇王庄村,70岁的张大爷不仅用上了安全电,还通过“燕飞来帮帮团”预约了免费体检。“以前只觉得他们管电,现在连看病、买菜都帮忙!”张大爷的感慨背后,是服务队联合医疗机构、社区等力量,开展的助医、助学、助娱、助为、助困“五助”服务。团队开发的“五单”小程序已为千余名老人提供“点单式”服务。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燕飞来”还发挥行业带动优势,形成各行各业全覆盖,志愿服务格局对外横向扩展。联合供水、燃气、消防等部门,在每个电力便民服务点配置一名电力联络员,建立协同联动机制,驻点为居民提供业务咨询等志愿服务,持续提升客户满意度、幸福感。

让服务“跑起来”、让爱心“流动起来”,是新时代志愿服务的创新实践。“燕飞来”志愿服务队打造的“文明实践小推车”,正是这一理念的生动体现。这辆满载工具与真情的小车,穿梭于淮北的大街小巷,将红色宣讲送到群众家门口,把用电安全知识传到田间地头,让便民服务走进千家万户,让满分服务的承诺亮出来。“小推车”不仅传承了“车轮滚滚支前线”的革命精神,更践行了志愿服务新的时代内涵——哪里有需要,服务就流动到哪里,真正实现了“群众需求在哪儿,志愿服务就到哪儿”的为民承诺。

目前,服务队已形成四大专业分队:“智慧助老”分队聚焦老年人数字鸿沟问题;“相电尖兵”分队专攻电力应急服务;“光明驿站”青年分队深耕社区便民服务;“皖美宣讲”分队开展政策理论宣传。通过“需求导向、专业细分、快速响应”服务体系,“燕飞来”的红马甲成为淮北街头巷尾最温暖的风景线。

“我们缘于电,但不止于电。当第一盏灯被点亮时,光明只是开始,温暖才是永恒的追求。”孙燕飞说。如今,这只“小燕子”的经验正在安徽全省推广,成为我市志愿服务的一张亮丽名片。

记者于晓

通讯员王秀会

视频新闻
Copyright © 2016 - 2020 www.hbnew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14005324号-2 皖网宣备07004号 皖公网安备34060002020003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4120210006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232006
版权所有:淮北市传媒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