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48岁的刘雷锋,是濉溪县邮政分公司南坪镇级运营中心的一名乡邮投递员。
18年来,他一人一车,全年无休,行走在乡邮路上。
这些年,他投递报刊748万份、信件39万件,邮件妥投达100%,从未发生过缺报少刊、丢村甩点、捎转邮件等情况。
他以19万公里的行程,织就了一张温暖的乡村邮路网,成为乡亲们心中“行走的亲人”。
1
“绿衣使者”
任楼村、老家村、庙台村……刘雷锋的服务范围不仅有三个行政村,还包括南坪镇境内的任楼煤矿、矿附属单位、工人村及周边村民。
18年寒来暑往,邮车辙痕里沉淀的不仅是报刊信件,更是一份份守望相助的温情。
面对70多栋工人村住宅楼,他抓住每天中午工人上班前和晚上下班后的时间,把一件件邮件送到用户手中。矿上退休老人多,他就细心地采取了上楼入户的投递方式……
每次,听到矿区退休老人们夸他是“好职工、活雷锋”时,刘雷锋就乐呵呵地笑,心里更加认准了“一封信、一颗心,一份报纸见真情”的信念。
5月6日下午2时许,在南坪镇级运营中心分发室里,刘雷锋手指翻飞如蝶,抽、卷、插、叠,百种报刊在翻动的“沙沙”声中迅速归位,掌心的老茧见证着经年累月的磨砺。
“冬天风雪,夏天烈日,晒伤冻伤是常事,但是每次上门送件时,乡亲们每一句热情的招呼都让我很有成就感。”面容黝黑,淳朴的笑容里透着温厚的他,一双手上布满了因经常分拣信件包裹而裂开的小口子。“这一行想做好并不难,秘诀是要走心、愿意干。”
每天,南坪镇包裹、快递、信件、报刊从濉溪县城送过来两趟,分别是上午10时和下午2时,他的工作主要集中在这两个时段之后,有时晚上七八点了还奔波在乡邮路上。
几年前的夏天,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雨把公路淹没,摩托车无法骑行。为了不让大雨淋湿邮件,他将雨衣盖在邮袋上,顶着大雨一步一挪地推着车走。
“那一路滑倒了好几次,每一次爬起来,第一件事就是用雨衣盖邮袋,因为邮袋里装着多少人的期盼啊……”刘雷锋感慨地说。
“小刘,你的手和膝盖是怎么回事?都出血了!”那天,直到收到报纸的王阿姨一声惊呼,刘雷锋才发现自己的衣服上都是血。
“这么多年来奔走在乡邮路上,这些已经是家常便饭。比起老一辈投递员,我们已经很幸福了。我吃的是这碗饭,就一定要干好!”刘雷锋爽朗地笑道。
2
坚守初心
2007年10月,在外地打工的刘雷锋告别了繁华城市,回到家乡当了一名乡邮投递员。入行第一天,一张十多个村的路线图就把他绕了个晕头转向。
为了尽快熟悉业务,刘雷锋向书本学习,向老职工请教,慢慢地摸索出了一套自己的工作方法。他用笔记本边投递边记用户的地址、联系电话、画上用户家庭的住址草图,晚上还要复习当天的工作笔记,不到一个月,就熟悉了所投递区域的所有信息,摸索整理出一套系统全面的投递方法。
如今,辖区里有百余户村民订阅了报刊杂志,每天来的邮包里有100余种报刊,这些报纸有的好几份放在一起,有的是好几种放在一起,都需要一份一份地分拣开。
每天在分拣报刊的过程中,他就已经在心中将用户的名字、订阅刊目、家庭地址描绘了一遍。此外,盖完邮戳需要送达的信件、小包,村民需要他捎带的生活物品,刘雷锋都统统在心中过滤一遍,并预设好投送路线,因为这一走就是最少70公里,一天的路程。
从自行车到摩托车,变的是工具,不变的是邮政人的初心。
有人觉得快递员只是“跑腿的”,但刘雷锋深知:自己传递的不仅是包裹,更是承载学子希望与梦想的录取通知书、游子思乡的牵挂、企业发展的机遇,是皖北大地的百姓和外界搭建起沟通的桥梁。
近年来,随着人口流动性增加,信件、包裹经常出现“原址查无此人”“地址不清、不实”。每次遇到这种情况,刘雷锋都反复询问周围住户,实在打听不到收件人地址的,他就到派出所户籍科查询……
多年来,在刘雷锋的努力下,100多件地址不详的邮件找到了“主人”。
他说:“我是土生土长的南坪人,在外打工的这些年,对家乡的亲人很是牵挂和思念。做了乡村邮递员后,也更了解在外的游子寄回家的一封家书,饱含着思乡、思亲的深情,我努力为这些地址不详的信件找到接收人,就是要将这份思念的线连起来……”
3
便民贴心人
近几年,乡村里的空巢老人悄然增多,刘雷锋的心里就多了惦念。
帮老人搬东西,维修安装小家电、每天多一声问候……他的“乡邮”服务,润物细无声。
乡邮路上跑了18年,刘雷锋熟悉了村里每一户的家庭状况。谁家的孩子在外打工,哪一户的老人身体不好需要多惦记着些,他心里都有本账。“每天能顺道和他们聊几句闲呱,叮嘱他们一声天冷添衣啥的,我心里也就跟着踏实。”
刘雷锋手里褪色的工作簿里,密密麻麻的手绘地图和电话号码,勾勒出这位乡邮员的“民生台账”:谁家孩子在外务工,哪户老人需定期送药等等,他都如数家珍。
他的邮车后厢里,常备着帮村民代购的油盐酱醋;遇到独居老人屋顶漏雨,他放下邮件抄起工具,帮忙上房修补;路上要是遇见个什么事,他都得管管……
在南坪镇,村民们都亲切地叫他小刘,这位十几年来风雨无阻的乡村投递员,已然成了他们生活的一部分。平日里,刘雷锋还义务帮村民代销土特产品,替他们收款汇款、代缴水电费等等,村民们都赞许地说:小刘的乡村邮路,变成了“便民路”。
年过八旬的朱圣申老人说:“小刘的邮包是个百宝箱,装着全村的牵挂呢……每天见到小刘聊两句,心里就觉着舒坦!”一条邮路,一路青春,这条崎岖的邮路,刘雷锋迎着朝阳、踏着月光,度过了6000多个日夜,虽然辛苦,却乐在其中。
濉溪县“五一”劳动奖章、淮北市劳动模范、淮北好人、安徽省“十佳最美快递员”,2022年,他荣膺安徽省劳动模范,中国邮政集团有限公司安徽省濉溪县分公司特意成立了“刘雷锋劳模工作室”。于是,定期与员工们分享工作心得,宣讲劳模工匠精神,成为了刘雷锋的工作之一。
今年,刘雷锋又荣膺全国劳动模范称号,这让他激动又自豪。
从一个因家境贫寒而被迫辍学外出务工的农民工,成长为全国劳动模范,这十八年的历程,刘雷锋一步一个脚印走得坚实有力量。
“邮路再长,长不过乡亲们的期盼。”抚摸着邮车里有些磨损的方向盘,刘雷锋望向远处错落有致的村落。
这位朴实的乡邮员始终相信,每一封家书都承载着游子的思念,每份报刊都播种着希望的星火,而那条蜿蜒的乡邮路,则将通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记者 徐志勤 张红计
通讯员 韩桂芳
摄影记者 梅月 通讯员 张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