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市政务服务中心,总有一群步履匆匆的身影,他们或是刚拿到教师资格证的大学毕业生,或是捧着补办毕业证的中年人,每个人的眼中都有着一片温暖的光芒——市政务服务中心教育窗口,用“爱心、耐心、细心、责任心”为异乡学子筑就扎根淮北的港湾,更以教育之名写下城市的温暖家书。
爱心:服务群众有温度
2023年除夕前夜,平日熙攘的政务服务中心渐渐归于寂静,来自云南的师范生小林攥着发皱的申请表,额角沁出细密汗珠。她需要补办教师资格证的认定材料因快递延误无法按时提交,而次日就是返乡的火车。
“别着急,我们一起想办法。”值班人员递过热水与面包,随即启动电脑。请示过省教育厅后,逐项指导小林通过皖事通补传电子材料。当打印机吐出加盖红章的受理回执时,窗外已灯火阑珊。小林望着一直在忙碌的工作人员,哽咽着再三表示感谢。
这样的情景在教育窗口已不鲜见。工作人员的手机里存着上百个标注“紧急联系”的号码,服务台的抽屉里常年备着创可贴和老花镜等便民用品。他们用“365天随时为群众办事”的服务承诺,将冰冷的行政流程转化为有温度的温暖联结。
耐心:解群众“急难”
“为什么我的毕业证明总是审核不通过?”2022年夏天,李敏在窗口急得直跺脚。原来,2000年中专毕业的她需要补办毕业证,但因历史档案电子化程度低,证明材料始终不完整。工作人员连续三天泡在档案馆,从泛黄的纸质档案中逐页翻找,最终在尘封的档案盒底部找到了关键证明。
在教师资格认定工作中,工作人员总结出“三遍确认法”:材料初审时逐项勾画,复审时重点标注,终审时当面核对。这种细致的工作法,只为对每位申请者负责。
2024年7月1日,一名河南籍毕业生申请办理认定,但因车祸住院无法到场,工作人员赶到市人民医院为他办理认定。他激动地握着工作人员的手说,“我终于能站在讲台上了。”
细心:织就“安全网”
教师资格认定季的忙碌,让工作人员练就出“火眼金睛”——辨认30多种印章防伪特征,同时熟记上百所院校的证书版式,能通过纸质触感辨别文件真伪。
此外,在政务服务大厅醒目位置张贴网络安全提示,利用电子显示屏滚动播放网络安全相关知识,引导办事群众自觉维护个人信息安全。
“错峰办理”“容缺受理”等创新机制不断升级。工作人员将原本需要跨部门流转的流程进行压缩。2024年8月,远在韩国上研究生的赵琳通过视频连线同步完成身份核验与资格认定。她激动地说:“这让我在异国他乡的心再也不慌了,真是太感谢了。”
责任心:擦亮城市名片
每天,窗口工作人员都会提前半小时到岗。桌上的政策法规汇编、常见问题解答、特殊案例处理方案,是为了随时为学子提供标准化服务。
在长三角政务服务一体化的浪潮中,教育窗口率先推出“全程网办”服务。通过协作机制,保障在淮毕业的学子不论在全国任何地方,只要符合条件无需回到淮北即可进行毕业证、资格证的补办。
王媛在教育窗口工作邮箱中留言:工作人员你们好!我是上次咨询的学生,已经找到了教师资格证申请表原件,真的太感谢你们了,在我最焦急无措的时候,素未谋面的你们热情提供帮助,让我觉得很温暖!在淮北待了四年,我早已把它当作了自己的第二故乡,希望淮北的发展越来越好!
近5年来,教育窗口为近万名群众提供了教育政务服务“最多跑一次”服务,为在职教师提供近千次“工作日延时、周末加班”服务,为全国39个地市的学生提供了各类事项“全程网办”。
五湖四海的学子把淮北称作“第二故乡”,这既是对教育窗口工作人员的礼赞,更是对这座城市最深的告白——因为有爱,便是家乡。
记者 孙雅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