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韵今声——淮北古琴文化在传统与现代碰撞中焕发新生

2025-04-21 08:40    淮北新闻网

青檐流转七弦音,千年文脉续新章‌。在嵇康故里淮北,一曲《广陵散》自魏晋绵延至今,交织着时空的对话。作为中华古琴文明的重要发轫地,这里曾孕育桓谭、嵇康等琴学巨匠,孕育《广陵散》《梅花三弄》《高山流水》三大传世名曲。当桐木琴面的光影与丝弦的清音穿过石板街的千年烟雨,淮北古琴文化在传统和现代的碰撞中,续写着千年音乐故事。

历史积淀与当代传承

清晨的濉溪石板街薄雾未散,嵇康琴馆内已流淌出《梅花三弄》的清音。十张月牙状排开的仿古琴案前,身着竹青长衫的琴人们指尖轻拢慢捻,桐木琴面上的光斑与丝弦震颤的余韵,在檀香氤氲中交织出一幅流动的时空画卷。

“这里每块石板都浸染着琴韵。”淮北市古琴协会会长刘恒炜轻抚琴案告诉记者,“自魏晋桓谭著《琴道》、嵇康刑场绝奏《广陵散》,古琴就融入了淮北的文化基因。”据介绍,现存最早的古琴谱集《戴氏琴谱》正是诞生于此,中国十大古琴名曲中《广陵散》《梅花三弄》《高山流水》三大经典皆源出淮北。

站在千年之后的今天,为了让以中国古琴为代表的雅乐文化重新回归当代视野,不少淮北古琴爱好者推陈出新,孜孜以求。组织开展一系列扩大淮北古琴文化影响力的活动。

“淮北古琴协会成立以来,为了传承推广古琴文化,我们也做了大量的工作。首先有古琴进校园的活动,我们在淮北一中、梅苑中学开设古琴教学。另外还将这项活动深入到社区、各个区县文化馆,受到更多受众群体的喜爱。”

创新融合与品牌建设

近年来,以打造“古琴之乡”为目标定位,濉溪县推出创作演艺精品、强化古琴教育、培育产业体系等十项举措,不断提升古琴文化的社会影响力和群众参与度,让古琴走进当代、走进生活。

2017年4月20日,由淮北市委宣传部、市文旅体委、市文联联合主办,淮北市文化馆、淮北市古琴协会承办举行了首届古琴艺术发展论坛暨琴韵相城名家名曲品鉴会。古琴名家上海戴晓莲、北京赵晓霞等亲临品鉴会,并对淮北有如此众多古琴名家和爱好者给予高度评价。

2019年11月9日,由淮北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江淮琴人音乐会委员会、淮北市古琴协会承办,淮北市文化馆协办举行了《运河情韵广陵遗响——第六届江淮琴人音乐会》,来自全国各地的古琴名家集聚淮北,为提高我市古乐之乡品牌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023年11月,濉溪县启动了2024中国·淮北首届嵇康古琴艺术节仪式,并举行了“淮北琴怀”古琴文化发展专题讲座和濉溪嵇康古琴艺术中心揭牌暨文化馆古琴班开班仪式,濉溪文化馆已被中国音乐学院考级委员会授予皖北地区古琴专业考级点,成立了古琴之乡创建领导小组,确立了打造古琴之乡的目标定位,推深做实“以琴会友、以琴育人、以琴促产”三篇文章,扎实推进古琴之乡的创建工作。

2024年6月17日,淮北嵇康古琴艺术展演暨明《西麓堂琴统》打谱会在濉溪举行,嵇康琴馆不仅被授予“中国古琴艺术传承示范中心”称号,更有中国乐器协会古琴专委会为淮北市赠琴。

展望与使命

“作为古琴大师的故里,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发掘、保护、传承这份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把濉溪打造成中国古琴之乡。”濉溪县文化馆馆长李俊民说。

当《梅花三弄》的音符漫过濉溪石板街,当《高山流水》的余韵萦绕桓谭故里,淮北古琴文化正以千年未改的清音,诉说着文人雅士“目送归鸿,手挥五弦”的精神气度,续写中华文明最悠长的文化基因。青檐下流转的琴韵,终将凝成一座古城最悠长的文化回响。

记者 孙雅婷

 

    视频新闻
    Copyright © 2016 - 2020 www.hbnew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14005324号-2 皖网宣备07004号 皖公网安备34060002020003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4120210006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232006
    版权所有:淮北市传媒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