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月6日清晨五点,当中煤三建朝源煤矿第一盏矿灯亮起时,检修车间已传出金属碰撞的清脆声响。素有“车王”之誉的“矿劳模”——王果静蜷缩在矿车底盘下,双手正以毫米级精度调整制动片间隙,神情专注又认真。
在矿区车辆检修岗位上,王果静已经坚守20多年,是一位特别敬业的“检修大拿”。
“安全生产不容放松,手摸眼看爬高卧低不怕脏。”是他的座右铭,“看到、摸到、测到”是他一直以来的工作准则。“车辆机修质量的高低,关系到矿井运输的安全,马虎不得。”
车辆安全,关系到矿工兄弟的生命,不能有星点的疏忽大意。面对四十余辆防爆运输车,王果静像中医把脉般俯身倾听发动机的呼吸。去年深冬,一台载重车在井下突发异响,年轻技工郭旗旗反复检查未果。王果静贴着滚烫的引擎盖闭目凝神,突然说:“点火线圈接触不良!”拆解证实了他的诊断——这种依靠二十年经验练就的“听诊绝技”,至今仍是矿区传奇。
“车辆走行、制动、传动、液压装置状态良好……”每天来到车队,王果静第一件事就是打着电筒逐一查看制动系统、油管风路、机械制动、手刹木垫等部件的状态。检查完后,他又利索地钻到车底,认真检查轮胎、底板,不放过任何“隐疾”。
“王果静是矿区的‘车王’,技术精湛,做人低调,他嘴边的话是:运输安全人命关天,不能有丝毫的马虎。他对车辆管理,全矿车辆安全行驶上百万公里,全矿职工都点赞。”当日,矿长刘伟洋称赞道。
“靠精细检修保安全。”一直是王果静工作标准。闲暇之余,他看车型资料,背维修数据,学工作原理,练拆装技能成了他多年以来的习惯。煤矿井下使用的车辆,不同于其他的地方,多一道安全防爆保护,对更换零部件质量特别高,这也让汽修岗位成了一个实实在在的“精细活”。没有专业的维修设备,他一件件地慢慢拆卸检修……
“让王队长来负责汽车检修,特别好。他责任心强,检修细致,每个螺丝都检查特别认真。我们车队组建8年来,没有发生过车辆运输事故,都与‘车王’的用心管理分不开。”矿机电副矿长齐蒙说。
检修车辆是个“脏累活”,要天天往车底下钻,往往一次修车下来,身上、脸上、手上早已沾满了各种机油和污渍。为了方便工作,一套洗得发白的劳保服,便成了他和修理师傅们最爱的服装“品牌”。即使在食堂吃饭时,工友们也能一眼就认出他们:这是修车班的师傅。
近些年,车机互联和煤矿车辆的日新月异,让王果静心中经常有一种“危机感”。如今,修理工具也从简单的锤子扳手,变成了由电脑操控的诊断仪。一辆新车接过来,首先就要看说明书,每一处电路、每一个机件都成了他和师傅们的研究对象。从最开始修车时的“心里没底”到有点经验再到得心应手,他说,这么多年最有成就感的不是一摞摞的证书,而是对每一辆新车型研究透彻后的那份喜悦和豁然。
能力强,有责任、加上特别敬业。王果静在四年前,实现了亮丽转身,由机修班长提拔为车队队长。他感到肩上担子更重了,对车辆的热爱依然未变。

“在井巷里开车,一天可能遇到‘四季’的天气状况,不安全因素多如牛毛。我们每天都看天气预报,温度升降,对我们的安全运行都特别重要。”王果静说。在煤矿安全与车辆打交道二十多年,感悟特别深,安全金句也特别新鲜,每天都把谨慎行驶挂在嘴上。
去年10月份,这个矿在井下集运大巷安装了声光感应风门。这个车队请来通风技术员,对智能化风门的工作原理、开启方式、保障排除等,进行模块化培训,在结业考试时,人人过关。通过超前培训,每名驾驶员熟悉掌握智能风门的开启流程和间隔时长,在开车通过时,都按步骤环节来。面对变化,他从来严肃认真对待,使整个车队的管理和服务,始终走在全矿上上下下的点赞。
为了防止疲劳驾驶,王果静借鉴高速道路上规定,每两小时休息十分钟。车队每班都指定一名安全员,进行监督考核。同时通过对讲机,加强对驾驶员的安全叮嘱。时刻叮嘱驾驶员运行时降低车速,实时开启雾灯,合理使用喇叭,保持好车距注意礼让行人,做到谨慎驾驶。矿安监管理人员深入车队做好安全叮嘱,帮助驾驶员,强化安全驾驶意识。
在车队的更衣室的记事板上,记录着安全行车的天数。王果静独创的“三查四验”工作法悬挂车间:查扭矩必用定扭扳手、验电路必测绝缘电阻……这些从血泪教训中凝练的守则。
今年初春,当第15万次车辆平安驶进车库时,王果静在行车安全日志上郑重写下:“安全,每天都是新起点。”
记者 徐志勤 通讯员 李继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