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人的“光与热”——“燕飞来”志愿者服务队用责任与奉献绘就最美“志愿红”

2025-03-05 10:00    淮北新闻网

 

 

 

 

 

在淮北,“最美志愿者”孙燕飞家喻户晓,诸多国字荣誉加身的她,二十余年如一日,奔波在志愿前沿,传递着电力人的“光与热”被人们亲切地称为爱心飞扬的“小燕子”。2009年6月,她发起成立“燕飞来”志愿者服务队,实现了从一个人的微光到一群人闪光。目前服务队拥有注册志愿者382人,其中一线供电专业人员占八成,累计服务时长超过4.8万小时。采取上下联动、巡回服务方式,定期在淮北城乡围绕“一老一小”用电安全等开展志愿服务和政策宣讲,用责任与奉献绘就最美“志愿红”。

建强服务阵地打造过硬队伍

“我们社区工作人员少,多亏这些电力志愿者,和我们一起为居民提供暖心服务。”2月28日,相山区东街道供电社区党总支书记李秋贤前往“燕飞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与中心负责人孙燕飞商议在此联合开展三月学雷锋活动的事宜。

位于市区淮海中路的国网淮北供电公司原办公楼二层,经改造后,成为“燕飞来”志愿者服务队在国网系统首个市级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中心面积400平方米,划分志愿服务区、电力科普区、宣讲区,作为常态化开展志愿服务的场所。“燕飞来”志愿者服务队依托供电所建设18个文明实践站、多个村居、园区服务点,形成“1+18+N”志愿服务阵地体系。同时,结合市公司、3个分公司、4个片区和18个供电所管理结构,科学设置1个总队、3个分队、22个小队,形成“1+3+22”三级志愿者服务队伍。服务队注册志愿者人数占比超公司在职职工20%,其中党员、团员占比超90%。服务队有统一LOGO设计、统一队服和队旗,队员中涌现出2名全国最美志愿者、8名中国好人、3名安徽好人、1名安徽省岗位学雷锋标兵。

自成立以来,“燕飞来”志愿者服务队以关注群众需求、满足群众愿望出发,打造志愿服务品牌项目,为群众提供多样化、专业化的延伸服务,形成“智慧助老、爱心扶幼、宣讲扶志”三大志愿服务品牌。通过“燕飞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开展志愿服务、政策宣讲等各类活动120余次,吸引周边地市及国网系统3千余人来此参观学习,成为地市级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一张靓丽名片。

此外,“燕飞来”志愿者服务队还以“电力服务驿站”为中心,进一步辐射周边社区、乡村,共建村网“光明驿站”,将社区和村镇作为志愿服务的主场景、主阵地,推进结对共建模式,打造“一刻钟便民生活圈”“文明实践圈”等,形成“社区—乡村—居民—电力”服务机制。

聚焦智慧助老守护更有温度

去年底,第七届全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上,15度的关爱——“燕飞来”智慧助老志愿服务项目,在全国千余名参赛者中脱颖而出斩获银奖。同时,作为全国优秀智慧助老项目,“燕飞来”志愿者服务队还在全国志愿服务示范培训班上做典型发言,分享相关经验做法。

淮北作为资源型工业城市,离不开老一辈煤矿工人为城市建设奉献一生。“燕飞来”志愿者服务队在服务过程中,聚焦留守老人,整合各项资源,延伸服务触角,深化服务项目。2019年,“燕飞来”银龄无忧智慧助老平安工程志愿服务项目正式成立。

项目依托覆盖全市的用电采集系统大数据,开发“独居老人用电智能监测分析系统”,实时比对老人用电数据和用电习惯,一旦异常立即短信预警,由电力志愿者联合社区网格员上门核实,24小时无感监护老人生活用电。同时,筛选出每月用电量低于15摄氏度的高龄老人家庭,通过建立“走访评估—定制方案—实施改造—持续跟踪—动态关怀”的标准流程,向老年群体提供全方位的关怀关爱。截至目前,累计为88个社区的3640多名老人提供用电异常监测服务,直接消除64名老人的家庭用电安全隐患。

为了打通助老志愿服务的最后“100米”,“燕飞来”志愿者服务队在1个志愿服务中心和18个志愿服务站点建立起“线上+线下”网格服务平台体系,把社区作为志愿服务的主阵地,充分利用社区党群服务中心阵地资源,按照“就近、灵活、小型”的原则,打造“社网共建”电力便民服务站。志愿者进网入格,提供基础服务、延伸服务、应急服务和“点单”服务。开发“五单”服务小程序,发布功能需求,在社区网格微信群建立线上“燕飞来帮帮团”,并印制分发志愿服务清单折页。据统计,已有千余名老人以在线或电话点单的方式,享受到更加便利化、精准化的志愿服务。

在守护老人居家用电安全的同时,“燕飞来”志愿者服务队也在整合各方资源力量,联合多支志愿服务队伍共同开展助医、助学、助娱、助为、助困“五助”活动。联系多家医疗机构,定期为老年人提供体检、义诊、健康咨询等服务;与社区联合开设智能手机操作教学、书画、插花等课程;在春节、中秋、重阳节等传统节日开展文化文艺志愿服务活动;提倡以“老”助“老”,鼓励低龄老人帮扶高龄老人,让健康的老年人走进弱能老年人家中,给予关心关怀、交流互动;提供日常探访、代买代办、卫生清扫等服务,并联合供水、燃气等部门,为老人解决生活实际困难。

自项目实施以来,已为300余户独居老人家庭加装漏电保护器、更换开关800余个,更新电线1000余米,消除用电安全隐患30余次。

牵手与“童”筑梦爱心陪伴成长

老有颐养,幼有善育。“燕飞来”志愿者服务队以“吾老吾幼”情怀,结合全市特殊儿童现状及需求,亲情化开展“爱心扶幼”项目,根据农村留守儿童、残困儿童需要,引导党团员中的青年志愿者长期参与开展关爱型、辅导型、实践型、激励型活动,实现从“一般关爱”向“心灵关怀”转变。

不久前,“燕飞来”志愿者服务队将国家电网“电力爱心教室”送进淮北市特殊教育学校。期间,“红马甲”化身“电老师”走上讲台,娓娓道来安全用电知识,同时穿插互动问答,让孩子们认识生活中的用电场景,引导大家能自主分析常见的安全隐患,掌握常用的安全用电知识。

“电力爱心教室”是由国家电网与国网公益基金会发起,联合中国下一代教育基金会共同实施的公益项目。在“燕飞来”志愿者服务队帮助下,2023年,作为安徽首批国网“电力爱心教室”落户淮北市特殊学校,为学校改造15间教室照明环境,安装护眼灯156个,改善光源环境面积625.04平方米,配合学校完成变压器增容改造,对用电设备开展“义诊体检”,全面排查用电安全隐患,为在校师生提供安全用电保障。

与此同时,结合留守儿童的现实需要,“燕飞来”志愿者服务队开展“心灵关怀”活动。队员们和留守儿童结对,担任孩子们的“阳光哥哥”“知心姐姐”,开展经常性联络,了解他们的现实生活和内心世界;面向困难家庭的孩子开展爱心助学活动,与他们建立“一对一”和“多对一”的长期助学机制,从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实施双向激励和关爱,增强他们面对困难的信心。

15年来,服务队组织素质拓展训练、“安全课堂”等300余场,与结对儿童350余人次走进城市、开阔视野,资助品学兼优困难儿童530余人次,惠及留守儿童620余人。服务队打造《“燕飞来”关注留守儿童用电安全志愿服务项目》获第三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大赛金奖。

“未来,我们将不断完善关爱服务体系,加强与爱心企业、组织等合作,汇聚爱心力量,拓展服务形式,深入了解我市困境儿童的实际需求,持续开展好关心关爱等志愿服务工作,为我市青少年儿童们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燕飞来”志愿者服务队副队长孟晓晴说。

理论宣讲扶志推动服务升级

近年来,“燕飞来”志愿者服务队注重推动精神文明建设与社会治理互为表里,以人的素质提升,改善社会风气,而良好的社会风气,又让百姓群众获得了更强的幸福感。

“听了专题宣讲报告,很受感动和鼓舞!作为一名社区工作者,我将以更加饱满的工作热情投身到工作中,服务好居民群众,为红色热土、好人之城增添更多的温暖与感动。”社区工作者邹子欣深受触动。日前,在高岳街道办举办的中国好人进社区宣讲活动中,宣讲团成员孙燕飞结合自身经历,讲述“小推车”精神及志愿服务过程中的感人事迹,受到广泛赞誉。

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理论宣讲就是做好百姓的“翻译官”。淮北作为淮海战役的主战场,有淮海战役总前委的运筹帷幄,也有数百万人民群众奋勇支前的英雄形象,孕育形成了伟大的“小推车”红色文化,内涵丰富的“小推车”红色文化在新时代仍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基于此,“燕飞来”志愿者服务队将淮北“小推车”红色文化与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创新融合,发起“小推车推出大道理宣讲扶志”项目。

服务队在立足电力服务千家万户的同时,采用1个融合(把小推车红色文化与理论宣讲志愿服务创新融合)、2类阵地(打造“固定+移动”的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8进行动、8种形式的运营模式,宣讲党的二十大精神、小推车红色文化、惠民政策等,开展分类、精准志愿服务,架起党联系群众的连心桥。

服务队还创新打造“移动的文明实践小推车”,实现“群众在哪里,文明实践就在哪里”,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聚焦群众需求,制定宣讲菜单,开展“八进”志愿服务,把宣讲课堂设置在乡村茶馆、社区、企业车间、学校操场等、采取“面对面”交流、“心贴心”关怀的方式,将“文明实践小推车”和精准服务送到群众身边,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的困难。服务队整合国网淮北供电公司的中国好人、退役军人、文艺骨干,成立宣讲团,通过讲、演、唱、看等8种活泼的形式,把经典红色故事、党建元素等融入其中,并利用直播、短视频等线上媒体,让党的好声音飞入寻常百姓家。

项目实施以来,制作了28个宣讲视频、3个大鼓戏等标准化的宣讲工具包。开展宣讲152场,线上线下覆盖6万余人次。人民群众对党的政策的知晓率等显著提升。此外,通过精准化推进“宣讲扶志”项目,会同庙前村、榴园村等10个帮扶村建立“燕飞来”电力爱心超市,开设“燕飞来”乡村大讲堂,凝聚群众、鼓舞群众,创作出《爱飞扬》等7部微电影,宣讲作品荣获第十一届全国品牌故事二等奖。

 

 

■记者   于晓   通讯员   王秀会  李伟

    视频新闻
    Copyright © 2016 - 2020 www.hbnew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14005324号-2 皖网宣备07004号 皖公网安备34060002020003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4120210006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232006
    版权所有:淮北市传媒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