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红色的幕布缓缓拉开,一阵“锵锵锵”的锣鼓声响起,美猴王的剪影影像出现在一块山岩上,手搭凉棚向远处眺望,紧接着一个筋斗翻上天空:“妖怪哪里逃……”三两句对白后,鼓点急促,孙悟空和白骨精在幕布后上下翻飞打斗,这场15分钟的皮影戏进入高潮。
扦子在表演者指缝间不断变换位置,他头顶悬挂的一盏钨丝灯照亮了整个后台,光束把皮影投射到幕布上,时隐时现。
时逢周末,台下散坐着七八位观众,多数是父母带着孩子来。“打起来了!”小孩子看得兴奋,目光随皮影移动,妈妈拿着手机在录。
这便是淮北皮影戏的魅力。
普通观众记忆中对皮影戏的印象很形象:“一口道定千古事,双手摆动百万兵。”
但皮影制作及表演艺者翟永强有另一种说法:“我的真实就是我所表露的。我的影子抖动的就是我的吟唱。正像诗歌中,文字歌唱思想。我的影子才是我的情感和思想。”
皮影是一门古老的表演艺术,又称“影子戏”或“灯影戏”,是以素幕布为舞台,各色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为主角,融声、色、光、影于一炉来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淮北地区的皮影也有独特的皮影流派。通过对翟永强的采访,我们打开了探索奇幻皮影世界奥秘的窗口。
翟永强的皮影戏馆静静地居于濉溪老街一隅,并不惹眼,简单的四个字“皮影戏馆”再无其他装饰,在众多鲜艳的商店招牌之中,简单素净得过分。
“皮影戏既有故事性,又有音乐性,是集绘画、雕刻、文学、音乐、表演为一体的综合性的民间艺术。”一见面,翟永强便打开话匣,“千万别小看这小小的皮影,制作起来可要花费好一番功夫呢!制作一个人物皮影要四五天的时间,大的有时需要一个月。”
制作皮影一般要经过选材、处理、绘画、雕刻、着色、整平、组装和调试8个步骤,工序很是复杂。首先,用于表演的皮影最好选用比较厚实的生牛皮,牛皮的透明度越高越好。虽然如此,也不能跳过处理这一步,因为要想真正做出好的皮影,必须使用特殊的药水将皮影的透明度提高。
皮影造型不同于一般绘画,它与民间剪纸比较接近,具有强烈的概括性和装饰性。皮影所用的画稿称为“样谱”,为历代艺人们相传的设计图稿。皮影不仅要求制作者会画、会雕刻,制作的人物还要“像”。早年间,烟盒的空白部分是制作皮影的好材料。制作皮影的雕刻刀具十分讲究,一般都有十一二把,多的达三十把以上,单从刃具的制磨,就可看出艺人的技艺深浅了。想让观众分辨出人物的形象,主要归功于着色。着色要两面进行,色调要一致。最困难的是在上完一道色后,必须等它干了,才能上下面的色,否则色彩混在一起,就会前功尽弃。
“咱淮北皮影使用红黄青绿黑五种纯色,互不调配,但可以分深浅色区、分层次,使之对比强烈,自然调和,简洁明快。”翟永强说,在雕刻和着色之后,皮影在一定程度上会变形,这时就需要将皮影晾干。
最后再通过枢钉将制作好的影人部件缀结合成,一个个形象生动的皮影人物就制作完成了。为了动作灵活,一个完整皮影人物的形体,从头到脚通常有头颅、胸、腹、双腿、双臂双肘、双手。
当然,完成一副皮影也只不过是成其皮囊而已,皮影真正的灵魂还要靠皮影戏艺人们的一双巧手。表演皮影就是刻画人物、展现故事情节,演员就是傀儡戏表演者的手要有魂。将帅的威风,旦角的典雅,文生的潇洒,武生的阳刚,老生的苍劲,丑角的诙谐全由拿线艺人双手在幕布上来呈现。“基本上都是一根颈条,两根手条,不同的人物类型也有不同的操纵方法。”翟永强说,皮影戏对于表演的技艺有很高的要求,表演者除了要能一人操控三四个影人的动作,还要密切配合场上的配乐兼顾、旁白、唱腔。要练就过硬的皮影表演功底,除了师父口传心授,更加需要勤学苦练。所以,皮影戏学徒第一年先学伴奏再学角色互换,所有的节目都要学会。第二年,开始学做皮影,为了节约成本,刚开始只能用纸板来代替真皮,学画、学刻。全套学下来,通常三年才能满师。
“隔帐陈述千古事,灯下挥舞鼓乐声”。台上台下仅以一层薄薄的幕布隔开,对于观众来说,这道简单的幕布,不过是台上到台下的距离,但对于翟永强来说,从台下走到台上,从幕前看戏的少年到如今成长为集雕刻、演、唱皮影戏于一身的艺人,这一路,并不顺利。
翟永强回忆,上世纪90年代初,常有河南皮影社团来濉溪演出。“第一次观看就爱上了这种传统的表演艺术形式,美轮美奂的光影中,故事被演绎得活灵活现,让我忍不住靠近、探索。”翟永强说他与皮影戏“一见钟情”后,便追随剧团一路北上拜师学艺。那时他已20岁。师傅尝试教他唱戏,但几次嗓子都跟不上,和许多学徒一样没有天赋,后来转教给班里负责签手的老人,学操控皮影。
翟永强每天拿两个铁棒练手法,练习打斗动作时,两个手指要夹得特别紧。刚开始手指疼得让他睡不着觉,起了水泡就用针扎,扎了之后更疼。时间长了,他的手长茧变形。
学了五个月后,师父挑了个观众少的场次,决定让翟永强试试。演的是折子戏《白蛇传》,演到一半时他完全就懵了,动作跟不上同伴的唱腔,一个动作接着一个动作地错,师傅赶紧把他换下台。后来,他每天待在后台,站师父身后挥舞双手跟着比画。
那会儿剧场客流还算多,每天能卖出近百张票,偶尔师父和他也会受邀去外地做文化交流演出。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传播媒介不断变革,流行文化、外来文化的冲击挑战,热爱传统皮影戏的受众人群越来越少,生存空间的萎缩,意味着无法依靠皮影技艺维持生计。他尝试过通过自媒体寻募队友,劝身边的朋友来帮忙,哪怕是弹个乐器也好。他找了些理由——“虽然没有大钱但能养活自己”“淡季没那么忙”……但还是没人愿意来,“太老旧了。”即便如此,翟永强也从未放弃皮影艺术,想方设法创新皮影造型,促进皮影艺术活态传承。
如今,翟永强几乎每天都在戏台里练习、演出,有时还会指导小朋友们了解、演绎皮影戏,致力于皮影戏教学。小小的幕布成为他传播和传承皮影戏的大舞台。
“我一生都爱演戏、唱戏,只要有人喜欢皮影戏,我就会一直坚守下去,在一腔一调、一招一式中赋予皮影生命。”翟永强面露喜色,2022年,皮影戏入选第五批淮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几根木棍扯着五颜六色的皮影人物,一双灵巧变动的手,再加上精彩的唱腔,就是这样的一出出皮影戏,将淮北民俗文化演绎得淋漓尽致。
通讯员 小亮/文 朱黎明 赵杰/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