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对于淮北这座资源型城市而言,既是时代使命,也是发展机遇。唯有始终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推动这一“关键变量”加速成长为“最大增量”,才能汇聚起创新创造的强大活力,在高质量转型发展的道路上走深走实。
翻开淮北“十四五”的成绩单,经济动能的持续强劲,离不开科技创新的硬核支撑。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从2020年的2家增至14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从91家增至194家……一组组数字见证创新驱动发展的坚实步履。煤炭领域两大骨干企业淮北矿业股份、恒源煤电相继通过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碳鑫科技年产60万吨乙醇项目产出第一桶优质乙醇,实现了对传统煤化工路径的革命性突破;谢建新院士的铜铝复合材料连铸直接成形技术成功落地转化,为新材料产业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这些都是科技自立自强的生动写照。
展望“十五五”,以科创破局激活新质生产力,是推动淮北高质量转型发展的必由之路,更需要精准发力、久久为功。
要在原始创新与关键核心技术上实现新突破。原始创新是淮北打破资源依赖、抢占发展先机的根本所在。要聚焦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煤化工高端化延伸、新材料研发应用等优势领域,集中力量攻克一批“卡脖子”技术难题,以核心技术筑牢转型发展的科技根基。
要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上打通堵点。科技创新的价值最终要体现在产业升级上,产业升级的需求又能反向驱动科技创新。要依托重点实验室、中试基地、技术创新中心、新型研发机构等创新平台,加快构建“政产学研金服用”融合发展机制,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要在一体推进科技人才发展上取得新进展。科技创新归根结底靠人才驱动。要实施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围绕四大优势产业,精准引进高层次创新人才、产业领军人才和青年科技人才;同时注重本土人才的培养和使用,完善人才评价、激励和保障机制,让各类人才在淮北安心工作、潜心科研。
科技创新浪潮澎湃,转型发展重任在肩。持续厚植科创土壤,未来五年,淮北这座兼具深厚文化底蕴与扎实产业基础的城市,必将展现出更厚重的内涵、更充足的底气与更璀璨的未来。
赵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