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高效办成一件事”背后的“低效”陷阱

2025-08-21 10:51    淮北新闻网

有网站披露:某市一老旧小区居民今年初申请加装电梯,因审批流程复杂,直到7月底仍没动工,部分老人被迫租房。相关部门承诺8月底完成审批、9月开工。这看似高效的为民办实事,却被居民质疑:早干啥去了?这种“表面高效”与“实际低效”的反差,暴露出当前政务改革中隐藏的深层问题——部分“高效办成一件事”举措正用“快”掩盖“差”,若不警惕这样的陷阱,可能透支群众信任。

问题存在往往出于三个主要原因:

排在第一位的是形式主义作祟。有些地方把“高效办成一件事”简化为“流程瘦身”的数字游戏:窗口合并了但部门权责没厘清,“一次告知”变成“一纸清单”,却不解决材料重复提交问题。就像有的政务大厅挂着“一站式”牌子,群众却要在不同窗口“转圈跑”,这种“重面子轻里子”的改革,本质是用形式应付考核,把办事成本转嫁给了群众。

其次是部门协同的“肠梗阻”。数据孤岛让“一件事”变成“多段路”。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调研显示,全国近三成政务服务事项存在“名义联办、实际分开”的问题,这正是“数据不跑路,群众跑断腿”的根源。

最危险的是短期功利思维。部分企业为追求项目“快速落地”,压缩必要质检流程,导致产品召回率同比大幅上升;有些地方为冲刺“网办率”指标,强制要求老年人线上申报,忽视线下服务。这种“唯速度论”的导向,将“高效”异化为“速效”,最终陷入“办得快却办不好”的怪圈。

这些“低效”隐患的破坏力正在显现——

对群众和企业来说,意味着时间与资源的双重浪费。比如,在个人事务中,“速成式”培训让不少人陷入“学完就忘、用即出错”的困境,反而多付出大量时间成本。

对公共治理而言,正在透支政策公信力。当“一网通办”变成“一网难办”,当“最多跑一次”沦为“至少跑三次”,群众对改革的期待就会异化为失望。因“形式高效”产生投诉、“承诺与实际脱节”等负面报道也会屡见报端。

更深层的危害在于,小问题可能拖成大矛盾。四川省甘洛县吉米镇一社区的养老补贴“快办”政策,因未核实老人实际居住情况,导致补贴错发持续半年,最终需三倍人力整改。这种“图快不图准”的操作,本质是用当下的“高效”换未来的“低效补救”,形成治理中的“债务陷阱”。

真正的高效,从来不是“速度优先”,而是“质效统一”。我市一些部门的探索提供了解决问题的三把钥匙:

第一把钥匙是数据共享破壁垒。市交通运输局打通公安、税务、交通数据接口,货车营运证办理的填写字段从19项精简至3项,材料从27份压缩为1份,时间从20天缩至3天。这种“真共享”而非“假联通”的改革证明,只有让数据跨部门“跑起来”,群众才能少跑腿。

第二把钥匙是实效考核替指标。濉溪县数据资源管理局的“快办”品牌之所以赢得99.99%满意度,核心在于将考核标准从“办件量”转向“办成率”:设立“办不成事”反映窗口,全年解决53件疑难诉求;为企业上门服务178次,把“纸上流程”变成“上门服务”。这种“群众说好才是真的好”的导向,才能倒逼改革跳出“数字游戏”。

第三把钥匙是长效机制保持续。市卫生健康委的“新生儿出生一件事”改革,不仅整合6个部门表单,更建立“每月会商”机制,1—4月顺利办结1890件。这说明,只有将“高效”纳入常态化轨道——如建立“办不成事”反馈闭环、保留线下服务、定期评估实效——才能避免“一阵风”式的低效反弹。

从淮北到全国,“高效办成一件事”的核心从来不是“快”,而是“好”。当我们警惕“高效”表象下的形式主义,打破“数据孤岛”的梗阻,摒弃“短期功利”的思维,才能让“高效”真正落地为群众的获得感。毕竟,衡量改革的尺度,不是墙上的流程图多漂亮,而是群众手中的办事回执多温暖。(刘永忠)

视频新闻
Copyright © 2016 - 2020 www.hbnew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14005324号-2 皖网宣备07004号 皖公网安备34060002020003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4120210006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232006
版权所有:淮北市传媒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