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智为媒,相山区校友联盟串联起全球英才的智慧纽带;以创为桥,沪淮科创飞地架起长三角协同创新的高速通道;以才为核,“人才友好社区”构筑起近悦远来的温暖港湾……
近年来,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浪潮中,相山区坚持党管人才不动摇,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理念,以人才工作为突破口,创新构建“三级联动”人才服务体系,通过搭建校友联盟、创设沪淮科创飞地、建设人才友好社区等举措,推动全区人才工作迈向新台阶。
产才融合:构建产业发展“强引擎”
相山区聚焦产业“汇创才”。积极开展调研活动,深入剖析辖区110余家企业发展难点,为企业聘任引才合伙人、智库专家、科技副总等20余名。出台《关于建设人才强区若干举措(试行)》人才新政,围绕支持企业引进高层次人才(团队)、建立新型研发机构(平台)等7个方面政策实施叠加支持。
围绕项目“汇企才”。创新“双招双引”“科技招商”联合服务机制,印发《相山区人才及科技类工作调度办法》,建立定期研判、集中会商、清单推进、项目化管理的运行机制,通过机制运行收集各类项目信息29条,1个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3个科技服务平台落地相山创业发展。
依托人才“汇新才”。建立“以才荐才”引才渠道,制定区委班子、行业部门、属地单位三级联系高层次人才制度,鼓励人才依托企业与自身资源引进企业发展所需的人才,通过果力智能刘阳等人引进本产业领域高层次人才4名、团队1个共6人,吸引投资约2000万元。
平台赋能:打造创新创业“生态圈”
相山区不断构建平台矩阵,夯实引育基础。创新在外人才飞地平台,深化G60科创走廊区域创新合作,联合985科创投资赋能联盟建立上海沪淮科创协同中心,构建“核心研发在上海,投产建设在相山”协同创新模式,打造集人才引进、科技成果发掘、投资孵化、转化落地等于一体的人才发展平台,链接高层次人才30余名,签约合作项目29个。
建强双创人才发挥平台。建成运行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淮北分中心、创辉智巢等双创载体,淮速引擎众创空间成功认定为省级众创空间,加速科技型初创企业引进和孵化。支持翌光科技、德兰和创等成功申报省企业研发中心、市重点实验室等研发平台,推动科技成果在相转化落地,目前相山区建成市级以上双创平台104个。
打造人才计划专项平台。设立人才计划申报“服务专员”,制定人才计划申报清单,一对一指导企业开展各类人才计划申报工作,每年开展入企访才行动30余次,引导企业结合实际情况实施人才培养,累计推荐44个人才(团队)入选省、市级重点人才计划项目。
生态优化:营造近悦远来“暖心家”
为进一步聚焦资源共享,丰富交流渠道,相山区多措并举打通在外优秀校友渠道,联合淮师大、淮理工、淮职、市一中、市实验高中设立“相山区校友暨人才合作交流协作联盟”,举办淮师大校友企业家沙龙活动2次,常态化开展“校友回家”“为校友办实事”等服务,与39家校友企业建立常态化联系,收集校友建议40条,聘任5名优秀校友企业家为相山区“招商顾问”,链接5家企业达成合作意向,促成1个项目转化落地。
畅通赛事论坛交流渠道。组织举办长三角绿色健康食品产业发展论坛等大型人才交流活动10次,累计吸引2100名院士、教授学者、优秀企业家等参与,发布科技成果27项、关键核心技术需求数量2项,签约科技投资项目41个。承办淮北创新创业大赛、青年电商直播大赛等活动,吸引70个人才(团队)参加,助力人才创新创业。
汇通教育人才双链渠道。推动企事业单位与高校共建“人工智能产业学院”等实习实训教学阵地91个,安置未就业青年学子180余名。与安徽科技学院签约校地合作协议,打造集人才政策、就业岗位信息发布和人才引进等功能为一体的“高校人才工作站”。拓宽校地合作共享渠道,举办“招才引智高校行”等专题活动118场,达成就业意向3284人。开展“人才相山行”系列活动、“智荟相山逐梦未来”人才会客厅品牌等活动,共计6200余名人才参加,选聘首批“引才合伙人”3名,挂牌“博士之家”74个并设立专门联络服务人员,切实增强人才在相获得感。提供暖心服务,设立“人才友好社区”,指导街道成立“人才工作服务站”,服务人才70余次,多层次满足人才日常需求。
当淮师大校友联盟的智慧火花与沪淮科创飞地的产业动能交织,当人才公寓的灯火点亮创新创业者的梦想,相山区正以“智荟相山”为笔,在长三角高质量发展的蓝图上书写浓墨重彩的一页。未来,这里将持续深化“政策引才、平台聚才、服务留才”的生态闭环,让更多“千里马”在相山这片热土竞相奔腾,为打造皖北人才高地注入更强动能。
■记者 邹晨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