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相山脚下,一股清新温暖的文明新风正浸润着千家万户。相山区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绝非刻板的说教,而是一场与百姓美好生活需求同频共振的生动实践。它如一座“连心桥”,连通党心民心;如一个“能量站”,输送文化滋养;更如一个“孵化器”,培育时代新人。如今,文明实践已深深植根于相山土壤,绽放出绚丽夺目的花朵。
特色服务有温度精准对接惠民生
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关键在于服务群众、凝聚群众。
相山区摒弃“大水漫灌”,追求“精准滴灌”,精心打造了一批叫得响、立得住、传得开的特色服务品牌,让文明实践更具辨识度、更有生命力。
“开门询单、群众点单、中心制单、志愿接单、社会评单”——这套流畅的“点单式”服务机制,已成为相山区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金钥匙。群众通过线上平台或社区联络员,发出“微心愿”和服务需求,实践中心(所、站)精准汇总派发,各专业志愿服务队迅速响应承接。从家电维修、助学支教到法律咨询、农技指导,服务内容覆盖生活方方面面,实现了“你需要,我都在”的暖心承诺。
坚持“组织化规范、项目化运作、专业化支撑、社区化扎根、社会化动员”的思路,制定《相山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志愿服务工作制度》。东街道“来赶集吧”组织人大代表联络站、党员志愿服务队、社区工作者等“摆摊位”,收集群众反映的问题;西街道“红色晨读”的领学者们或演绎出一封封家书,或在共同品读红色故事中感受英雄人物的坚定和爱国爱党情怀;南黎街道“流动办公桌”将办公桌搬到社区广场、街头巷尾、居民小区、农贸市场等民生一线,以拉家常的方式倾听群众呼声;任圩街道“聚心小院”在居民居住区院落开展居民议事、党员活动、调解纠纷等活动,提升党建引领基层治理能力和水平……这些品牌项目如同闪亮的星辰,构成了相山文明实践的璀璨星河。
品牌之所以能“亮”起来,源于其背后“接地气、冒热气”的服务本质。相山区坚持问需于民、问计于民,让群众成为文明实践的“出题人”和“阅卷人”,真正把服务做到了百姓的心坎上,让“文明实践”四个字变得可知、可感、可及。
群众舞台常绽放文化盛宴不散场
文明实践要富有活力,关键在于常态化、互动性。
相山区致力于将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打造成百姓身边的“活力源”和“快乐大本营”,让群众性文化活动天天见、日日新,长流水、不断线。
节庆活动“闹”起来。紧扣春节、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和重要纪念日,相山区精心策划“我们的节日”系列主题活动。包粽子比赛、中秋诗会、农民丰收节庆典……一场场活动不仅传承了优秀传统文化,更凝聚了邻里乡情,让节日氛围愈发浓厚,文化自信更加坚定。
日常活动“潮”起来。相山区积极拥抱新时代,引入潮流元素,吸引了不同年龄层的居民踊跃参与。社区“邻里节”设置趣味运动会和二手集市,促进熟人社区建设;“全民阅读·书香相山”活动在图书馆、城市书房、树荫下的“阅读角”常态化开展,读书分享会、名家讲座吸引众多书迷;“广场舞大赛”给予草根明星闪耀的舞台,秀出自我,舞动健康。
特色活动“燃”起来。积极参与全市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风采展示,通过层层选拔、以演促练,推出一批优秀站长和特色站点。移风易俗工作扎实推进,通过开展“文明村镇创建巡礼”主题宣传、举办“大总红娘”赋能培训班、组织中式集体婚礼、推广文明祭扫等举措,推动乡风文明持续向好。今年以来开展移风易俗宣传220余场,发放宣传资料万余份,渠沟镇钟楼村获评“全国文明村镇”,树立了乡村文明的标杆。
文明素养细滋养崇德向善润心田
文明实践的最终目的,在于提升人的文明素养,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相山区坚持宣传教育、示范引领、实践养成相结合,像春风化雨般滋养着城市的文明底色。
“榜样之光”照亮前行路。大力开展“身边好人”“最美家庭”“优秀志愿者”等评选表彰活动,让平凡英雄走上前台,让善行义举广为传颂。他们的故事被制成展板、搬上屏幕、写入读本,用可亲、可敬、可学的榜样力量,引导人们见贤思齐、德行天下。
“规则之尺”度量文明线。通过制定修订村规民约、居民公约,开展“文明餐桌”“文明出行”“垃圾分类”等主题宣传实践活动,细化行为规范,倡导公共文明,将文明软约束转化为可操作的行动指南,构筑起城市与乡村的文明新风景。
“实践之育”提升参与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好人”李培生、胡晓春的回信精神,探索实用管用好用的好人礼遇机制。“新时代好少年”学习宣传活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活动、“传承红色基因”系列教育活动、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等一系列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实践活动,让文明习惯逐渐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如今,在相山区,文明实践蔚然成风,文化活动精彩纷呈,邻里和睦互助友善,文明已成为一种自觉、一种习惯。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正以其蓬勃的生命力和强大的感染力,为相山区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描绘出一幅幅“人人参与、人人享有、人人赞美”的生动文明画卷。
记者俞晓萌通讯员程廷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