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大姐家的情况刚核实完。57万元流水里有三笔现金支取,银行当时询问过,她还是继续转账了。”相南派出所的会议室内,民警刘璇拿着案卷汇报刚坐下,桌上的反诈预警终端突然“嘀嘀”响了——又一条异常转账信号跳了出来。她立刻指尖翻飞记录信息,眼神里满是紧绷的专注。这样的场景,在相南派出所早已是日常,从晨光熹微到夜色深沉,她们始终在与诈骗分子的“时间赛跑”中,为群众的“钱袋子”筑起一道有温度、有力度的防护墙。
在市公安局相山分局的反诈版图里,相南派出所不仅是“按部就班”的执行者,更像一名懂群众、懂套路的“精准导航员”:突破拦截劝阻“群众不理解、骗子跑得快”的难点,串联起学校、银行、社区的协作节点,把反诈做成了贴紧民生的实在事。
要让反诈知识真正“钻”进群众心里,光靠贴海报、发传单远远不够。相南派出所的民警们把反诈宣传变成“生活情景剧”:“正警湖说脱口秀”的舞台上,民警用接地气的段子拆解“刷单返利”“冒充客服”等套路,观众笑声中记牢“陌生链接别乱点”;小区里的王大娘系列条幅,用“骗子画饼你别信,辛苦钱袋要捂紧”的大白话,打破标语刻板印象;纸杯上印着正规版权反诈漫画,喝口水都能瞄到防骗提醒。
“想让反诈不‘掉价’、不‘冷场’,就得把人文关怀揉进去,让大家觉得是身边人的贴心叮嘱。”相南派出所副所长赵鼎点透宣传核心。线上,“警民议事亭”每日推案例、办答题,让反诈成“指尖学习”;线下,银行网点有民警暗访劝阻可疑转账,旅馆房间贴满防“网络招嫖”标识,学校群发学生受骗案例。一张立体宣传网悄然铺开,极力隔绝诈骗风险。
可再密的网,也怕“疏”于警惕的缝隙——刘璇手里那本案卷里的程大姐,就是最好的例子。今年夏天,辖区某小区的程大姐在刷抖音点商品链接下载“Tandem”APP,被自称“TIKTOK跨境电商运营助理”的人以“投资赚差价”诱骗。5至6月,她扫码转账、三次取现金交陌生人,累计投57万元——银行工作人员询问用途,她只说“家里办事”,全然忽略小区反诈海报、业主群预警,手机里的宣传资料也从没看。7月,对方要求再付27万元货款,还怂恿贷款,程大姐才生疑,和丈夫坦白后报警。
“这案子让我们揪心,”民警刘璇复盘时语气沉重,“很多人觉得反诈是民警的事,却不知一次被骗可能毁了一个家:有的夫妻因钱争吵离婚,有的老人养老钱被骗后想不开。反诈连着每个家庭的幸福,容不得半点马虎。”
每一次教训,都让拦截机制更“敏锐”。依托银行卡大数据监测,异常转账、可疑APP投诉等“危险信号”一出现,预警团队就进入“冲刺模式”。此前,有居民遭遇“杀猪盘”,骗子冒充军官诱投资。民警分析转账轨迹、讲案例,挽损20万元。刘大娘遇“冒充子女借钱”诈骗,民警联动亲属寻人,借充电查手机拆穿骗局,守住她10万元养老钱。这些案例,正是“分局指导、派出所落实”模式的体现,为处置类似案件积累经验,让反诈速度快过骗子套路。
反诈从不是“孤军奋战”,相南派出所早织起“协作网”。社区民警兼学校法治副校长,把“校园贷”“游戏交易诈骗”案例搬进课堂,用学生易懂的话筑防线;银行网点,民警每月培训员工识别“慌张转账”“小额测试账户”等异常,发现苗头就通过快速通道拦截、冻结资金;小区里,网格员、楼栋长当“反诈哨兵”,随民警“扫楼清户”,贴提示、发案例,让反诈成“邻里提醒”。
“一个人的力量有限,但把学校、银行、居民的力量拧成一股绳,就能织成一张让诈骗分子无处藏的大网。”赵鼎的话,在数据里得到了印证:2025年1—7月,相山分局电诈发案同比下降47.24%,相南派出所更是实现发案下降55.56%、案损下降28.71%,返赃金额同比提升42.06%。这份亮眼的“成绩单”背后,是民警们深夜对着电脑核查线索的坚守,是顶着烈日走街串巷宣传的脚步,更是与诈骗分子“斗智斗勇”的执着。
面对翻新的诈骗手段,相南派出所已有规划。“我们要探索新的、让大家感兴趣的宣传手段,并且要根据不同人群设定不同的反诈宣传方案。”赵鼎告诉记者,下一步,相南派出所将推出更多具有互动性、场景性的反诈宣传。
从创新宣传让反诈“活”起来,到精准拦截让风险“降”下去,从多方协作让防线“密”起来,到持续精进让守护“久”下去,相南派出所的反诈故事,藏着基层民警对“人民公安为人民”的深刻诠释。他们用每一次耐心提醒、每一次果断拦截、每一次紧密协作,把反诈的种子播进群众心里,也让平安的底色,在这座城市里愈发鲜明。
见习记者 杨紫晶 通讯员 吕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