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淮北市相山区聚焦主城区党员结构多元、需求多样、流动性强等现状,持续探索创新党员教育管理和服务模式,坚持“党员在哪里,课堂就办到哪里,学习就跟到哪里”的理念打造出独具特色的“流动课堂”,将高质量的教育培训和服务送到党员群众“家门口”,丰富了党员群众的学习教育形式,为推动基层治理注入新的活力。
创新讲授形式,精准对接需求。制定方案。贴合党员教育需求实际制定《关于在全区开展“流动课堂”活动的方案》,组织推动“流动课堂”在社区实现全覆盖,同时充实和优化师资队伍,丰富课程资源,提升课堂内容的专业性和吸引力。靠前服务。指导社区突破传统服务模式,将讲台从教室搬到群众家门口,设立“流动讲桌”,主动将学习教育服务送到居民身边。同时,在“流动讲桌”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服务内容,延伸推出解读政策法规的“流动宣传桌”,调解矛盾纠纷的“流动调解桌”,共商社区治理难题的“流动议事桌”,以及反馈疑难问题的“流动答复桌”,通过灵活多样的形式,实现政策解读、矛盾调解、社区治理等多领域服务全覆盖。错峰延时。充分考虑辖区居民上班早出晚归、老年人行动不便等实际情况,创新推出“错时讲课”工作机制,在每周一、三、五的早、中、晚居民在家的时段,在小区出入口或人员聚集区域摆放“流动讲桌”,授课人员以拉家常的方式,把抽象的“大道理”转化为生动的“小故事”,用老百姓听得懂、坐得住、乐意听的“小切口”,让学习教育更接地气、更入人心。
打造多元师资,丰富课程资源。构建“三类”师资队伍。打破传统党员教育师资的局限,以政治立场、理论素养、文化知识、表达能力为标准,组建由党校老师、党务工作者等组成的“理论型”师资队伍,由街道部门负责人、社区“两委”成员、“大工委”“大党委”成员单位工作人员等组成的“专业型”师资队伍,以及由“两优一先”获得者、先进典型组成的“榜样型”师资队伍,着力打造一支覆盖广、靠得住、撤不走的“流动课堂”教育铁军,目前全区“三类”师资队伍已达150余人。设置“三类”特色课程。依托“三类”师资队伍,设置“理论型”老师讲授“政治理论”课程,传递党的最新理论成果;“专业型”老师讲解“实用技术”课程,解答民生关切问题;“榜样型”老师讲述“学习身边榜样”课程,发挥榜样的示范引领作用。截至目前,共设置党务知识、农村电商发展、小麦选种育种、雷云说事拉理调解法等20余门课程。用好“三类”资源。用好阵地资源,持续深化社区、小区(网格)党群服务中心建设,实现全区75个社区、292个小区(网格)党群服务中心全覆盖,为党员群众在家门口接受教育培训提供坚实的阵地保障。用好教育资源,从乡村振兴、基层治理、经济建设等基层一线精心挑选一批“鲜活教材”,用心制作《向阳而生》《永不褪色的人民信念》等10余部精品党员教育电视片,以“小切口”反映“大主题”“小视角”呈现“大情怀”。用好平台资源,扎实推进远教站点、微信公众号、先锋网、相山先锋行APP等平台建设,开设“我和我的社区”“相山党员说”“一周党建动态”和“主题党日”活动提示单等专栏,及时发布党的最新理论成果、社区治理“微故事”、身边榜样“身边事”“主题党日”活动内容等信息。将丰富多样的党员学习教育相关文章、视频发布到云端平台,建设线上线下学习教育矩阵。
整合资源力量,提升教育实效。充实一线力量。结合社区“一岗通办”改革,组织街道业务部门、社区党员干部常态化下沉到基层一线,组织保障“流动课堂”和“流动办公”正常开展。同时,统筹党员志愿服务队、“大工委”“大党委”成员单位党员、物业企业党组织等各方资源,积极参与活动,有效充实网格工作力量。强化需求收集。社区党组织和基层一线人员通过入户问、线上问、协商问等方式,深入挖掘居民需求和意见建议,建立健全“流动课堂”需求清单和为民服务问题清单,精准匹配师资力量和特色服务,目前已收集解决需求及建议2300余个。提高服务质效。将党员教育与实践服务相结合,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我为群众办实事、暖心敲门行动等一线作为党员培养历练的重要平台,最大限度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及时处理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广泛接受群众监督,努力将群众“需求清单”转化为“满意答卷”。活动开展以来,累计开展理论教育、政策宣传、邻里互助、调解纠纷等各类服务活动320余次,以有力举措提升了党员教育质效,推动社区服务水平提档升级。
记者 邹晨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