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5日,烈山区华家湖社区果蔬共富工坊的蔬菜大棚内,“产业村长”王爱霞正耐心地讲解,向村民“传授”田间管理技巧。即将于8月份上市的贝贝南瓜长势喜人,亩产值预计可达1.4万元。
果蔬共富工坊拥有高标准暖式大棚9座,建成初期由华家湖社区自营,由于缺乏专业人才,技术管理不到位,种植的小番茄产量不高、品质不优。更关键的是,因为把握不准市场信息,种植的果蔬产品上市后总会“慢半拍”,卖不上价。技术指导型“产业村长”王爱霞驻村,技术管理9座温室大棚后,“行情”有了转机。王爱霞首先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了种植结构,同时把种植技术“手把手”教给当地群众。2025年她指导种植了6000棵螺丝椒和2万棵芸豆,带动150余名群众在家门口就业,预计为村集体增收30余万元。
在产业发展过程中,技术难题一直是制约农户增收的重要因素。为有效破解农产品销售难、经营人才稀缺、生产技术不足等问题,烈山区积极探索创新,以“产业村长”为关键抓手,在选才引智、产业赋能、市场拓展上精准施策、靶向发力,构建起“人才聚村、产业强村、市场兴村”的乡村发展新范式,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澎湃动能。
“这是古饶镇南园村生态豆品工坊产的大豆素食,纯绿色产品,营养又健康。”在古饶镇兴农电商直播基地,电商赋能型“产业村长”宋雷正带领90后“新农人”余传义直播带货,宣传推广本地特色农产品。
针对本地特色农产品销售难问题,宋雷重点在帮扶培训农村直播电商人才上求突破,目前已培育十几名本土直播带货达人,让古饶镇艾草、大豆素食等特色产品“上云触电”。“端午节三天,我们通过直播平台售出30万棵艾草,收入6万元。”宋雷说,将立足基地,加强直播电商人才培育,打响古饶电商小镇品牌,更好赋能产业发展。
乡村全面振兴,关键在人,核心在产业。烈山区制定《烈山区关于推行“产业村长”赋能乡村全面振兴的实施方案》,明确选拔标准、拓宽选拔渠道,在“红淮集市”“新春招聘会”等活动中布展“产业村长”摊位,面向农业专业技术人员、高校教授、本土致富能手、文旅企业负责人等群体广泛招募一批“爱农村、懂农业、熟市场、会经营”的“产业村长”,调动各类优秀人才服务乡村、贡献才智、施展才华。
“产业村长”驻村后,充分发挥自身人脉、技术和资源优势,立足各村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制定个性化发展规划,深入农业产业园、种植园等开展农业技术培训、现场指导和咨询服务等200余次,帮助提高农民科技素质和生产技能,带动塔山石榴、和村苹果等特色农副产品量质双提升。依托“科技小院”,促进校地、地企共建艾草研究基地、黑花生引种育种试验田等,实施十余种作物和果蔬引种驯化、品种选育等工作,帮助申请与认证“三品一标”、农产品品牌等,有效推动乡村产业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发展。
“产业村长”积极拓展销售渠道,搭建产销对接平台,解决农副产品销售难问题,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一方面,充分利用电商平台,成立兴农电商直播基地,组建直播团队9支,对特色农产品进行品牌化包装,打造“一村一品”标识20余个;同步开展“新农人”直播技能培训,提升村民直播带货、店铺运营技能,培训学员超100人。另一方面,对现有石榴、苹果、艾草等农副产品开展联合研发和深加工,提高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推荐参加各类农产品展销会、推介会,加强与大型商超、农产品加工企业合作,建立稳定的产销关系。2025年以来,成功带动豆油、黄梨等10余种特色农产品,以及蒲草工艺品、夏氏豆腐等5种工坊产品热销,累计销售金额达102万元。
“今年以来,我们集中聘用‘技术指导型’‘运营管理型’等5类18名‘产业村长’,为他们提供政策、融资、保险等方面的支持和保障,同时注重引导‘产业村长’积极谋划、领办主导产业、主导项目,切实提升驻村实效。”区委组织部副部长、区委老干部局局长程文昱在接受采访时说,下一步,烈山区将继续推深做实“产业村长”工作,力争培育一批产业强村、经济强村、文旅强村,为烈山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记者 王守明 通讯员 邓亚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