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地生两金”解锁共富密码,“群英汇智”共绘振兴蓝图……烈山区宋疃镇正以系统思维破题乡村振兴,创新“宋来村风”IP建设,走出了一条因地制宜激发内生动力的特色发展之路。
6月下旬的宋疃镇马场社区,160亩芦笋基地迎来丰收季。走进大棚,只见垄亩之中,冒出一排排直挺挺的绿尖,三五根簇在一起、八九根连成一线,长得比筷子长,粗得比拇指粗,嫩生生的,甚是惹眼。工人们手持采笋刀穿梭田间,而地下10厘米处,数以万计的金蝉若虫正悄然生长。
“芦笋属于高端蔬菜,金蝉以芦笋根系为食,两者相辅相成。”马场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管理员王启军介绍。2023年,社区自筹317万元资金建成示范园,经过考察对比,放弃了原计划的羊肚菌种植,转而引入“芦笋+金蝉”模式。“芦笋一年两到三季采收,金蝉养殖附加值高,每亩年收益可达3万元,比种植羊肚菌投入低、易管理。”王启军说。
在分拣车间内,几名女工正麻利地将新鲜芦笋分级包装。只见她们手法娴熟,按照直径精准分拣:1厘米左右的“毛毛笋”和超过1厘米的嫩笋发往销售端,近2厘米的粗壮笋茎则单独分装供应餐饮渠道。
“这是今年的第二茬芦笋,每公斤可卖6元。咱们的芦笋品质高,不仅畅销沪苏浙,还刚刚与山东曹县罐头企业签订合作协议。”马场社区党总支书记项黎明说,“待月底冷库建成后,新鲜芦笋将全程直供,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条。”目前,马场社区正规划将芦笋种植规模再扩大200亩。该基地已带动50名村民就近就业,人均年增收1.26万元。57岁的李淑兰将土地流转后,在基地从事分拣工作,每天收入70元:“家门口干活,比外出打工强多了!”
如何让更多的“芦笋金蝉”成功经验推广?如何让更多产业在乡村扎根?宋疃镇以“共富合伙人”圆桌会为纽带,每月召集新农人、企业代表、专家和政府人员,共谋乡村振兴路径。
6月25日上午,宋疃镇首期“共富合伙人”圆桌会议在七彩和村农旅小镇客厅火热开场。以“新农人·新沃土·新图景”为主题,十余名种植能手、农技专家与镇村干部围坐一堂,围绕种植业振兴展开头脑风暴。
“和村苹果产业正处在转型升级的关键节点。”和村社区兴和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原党总支书记李居全坚定地说,“我们要思考的不仅是如何传承好这份产业,更要探索出一条可复制的发展路径,带动更多宋疃特色产业提质增效。”
近年来,和村社区采取党支部引领合作社发展模式,成立“兴和种植专业合作社”,制订“4321”盈利分配计划(村集体40%,分红30%,合作社20%,村级公益金10%),投资约750万元建设335亩七彩和村苹果标准化种植园。种植新品种苹果树苗1.2万株,引进3名烟台现代果业科学院专家,为种植园建设提供技术和人才支撑。
会后,与会人员专程前往示范果园,实地观摩新品种果树的栽培管理技术,并就水肥调控、病虫害防治等关键技术环节进行现场交流。
“真的没有想到第一期会议的效果这么好。”宋疃镇党委委员、组织委员孙顶顶告诉记者,“‘共富合伙人’计划是我们将人才工作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的创新实践,也是“宋来村风”IP建设中的一部分。”据他介绍,该镇将每月举办主题圆桌会,持续吸引农业技术、电商营销、文旅开发、特色养殖、乡风文化等领域的乡土人才参加,不断壮大“共富智库”,为宋疃镇发展注入持久动能。
记者 于晓 通讯员 朱珠 杜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