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五年来,朝源煤矿连续达成6个百万吨死亡率归零的安全目标,生产工效提升17%,一跃成为煤炭行业智能化转型的标杆矿井。
智能突围破解“顶板危机”
“水岩耦合模拟启动!”几年前初秋的凌晨4点,31102综采面,当时才上任不久的中煤三建朝源煤矿矿长、“85后”年轻人刘伟洋沙哑的指令穿透巷道。新工作面遭遇罕见的地质构造叠加—周期来压遇上断层群,顶板初次来压峰值超出预警的69%。技术团队搭建的临时工作站里,三维数字系统的运算光点如繁星闪烁。
这场与时间的赛跑持续了72小时。刘伟洋带领团队轮班值守,在支架间隙分析数据,在矿灯下面啃着冷馒头。当第7套模拟方案显示“顶板应力场偏移成功”时,巷道里传来职工们的欢呼声。这套斩获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科学技术二等奖的智能决策系统,不仅避免重大事故,还多回收优质煤1.2万吨。
“传统经验判断就像摸黑过河,智能系统就是探照灯。”刘伟洋擦拭脸上的煤尘说。如今,朝源煤矿已建成覆盖地质勘探、生产调度、设备运维的全链条智能平台,生产故障响应时间从2小时压缩至5分钟。
矿工变身“智能化工匠”
“处理故障是个系统工程,绝对不能盲人摸象。”4月6日上午,皮带班班长许杰展示着手机里的技能树APP。这个由刘伟洋设计的数字化培训系统,将采煤机维修、PLC编程等58项技能拆解成136个知识模块,矿工通过“技能交易市集”自由组合学习路径。
2024年冬季,持有双技能证书的陈明明凭借扎实的专业技能,独立完成了煤矿排水系统的改造任务,成功避免了一起可能引发的重大停机事故。这一成果的背后,离不开刘伟洋大力推行的“技能津贴”制度。该制度明确规定,每考取一个符合要求的技能证书,员工就能获得500元奖励,每月技能津贴最高可达1500元。在这一激励机制的推动下,全矿上下掀起了一股学习提升的热潮。目前,全矿已有133人持有双证,21人拿下三证,86人通过高级技工认证。
“要让矿工从体力劳动者升级为技术管理者。”刘伟洋在井下开设“云端课堂”,把PLC编程课搬到液压支架旁。去年培养出的“数字矿工”团队,已自主完成3项设备改造,年节约维修成本80万元。
焊枪下的“小数点革命”
“省下的就是赚到的。”机修厂杨帅的台账本上,一组数据折射出刘伟洋的“抠门理念”:支架焊接耗材从每米3.2根焊条降至2.8根,全年省出9.6万元。这场始于焊花飞溅处的“小数点革命”,源自刘伟洋连续3天的蹲点观察。
“角度偏5度,焊渣飞溅减少11%。”刘伟洋举着改良焊枪示范,飞溅的钢花在他工作服上烫出小洞。他推行的“毫厘管理法”,将成本控制细化到每个工序:井下照明实施“光轨追踪”,冲洗水循环利用率达92%,连矿用电池都实行“健康度分级管控”。
但对技术创新,这位“抠门矿长”却格外大方。当通风队提出传感器防冻方案时,他立即划拨5万元试验经费。团队在零下10℃的极寒中反复测试,最终研发的防冻装置使冬季故障率下降23%,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
智能赋能“本安路”
清晨的矿灯房,液压支架工陈明明完成人脸识别,智能矿柜自动弹出装备。“矿灯上定位卡记录行动轨迹,危险区域自动报警。”这盏搭载定位和AI算法的智能矿灯,是刘伟洋“科技保安”理念的结晶。
在30102智能工作面,可视化系统正进行“安全巡检”:采煤机滚筒转速、支架倾角、瓦斯浓度等30多个数据实时回传。当护帮板回收滞后0.5秒,系统立即触发停机保护。去年该系统预警处置隐患27次,减少非计划停机320小时。
“智能系统不是取代技能熟练的矿工,而是创造更安全的工作环境。”刘伟洋指着电子封条系统介绍,重要设备检修实行“数字双锁”,必须技术员和安监员双重认证才能解锁,彻底杜绝违规操作。
“靶向管理”岗岗增效
“本月设备故障率再降0.3%,奖励班组3000元!”在朝源煤矿的“靶向式”管理绩效晨会上,这样的场景已成常态。刘伟洋打造的“三环驱动”管理体系,将全矿目标分解为28个可量化指标,每个岗位都是价值创造点。
在综掘二队,“举过有奖”机制,职工人人在工作中热衷于“挑刺”:工人谢某因操作失误被罚50元,发现隐患的“质量员”史君华获奖200元。这种“问题购买化”管理使该队实现“作业零违章、岗位零隐患”。而在检修班,设备包机到人、保养清单化管理,让曾经的“岗位小白”成长为“技术大拿”。
“管理创新要让员工看得见、摸得着、算得清。”刘伟洋设计的“台阶奖”,用“小目标+即时奖”激发干劲。综采队连续3个月产量破10万吨,员工年均收入增加4000元。如今,“挣技能分、抢绩效奖”已成为朝源煤矿的新风尚。
用创新破除传统煤矿管理的积弊,以实干点燃矿工激情,用创新引领矿井发展,在智能化浪潮中书写着新时代矿工的精神图谱。在刘伟洋的心中:“煤矿的智能转型,不是机器换人,而是为职工赋能,让职工更规范地操作,更轻松地工作。”
记者 徐志勤 通讯员 李继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