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小推车”,淮北的父老乡亲们一点也不陌生。
近年来,濉溪县依托丰富的红色资源,特别是追寻“小推车”这一具有象征意义的红色足迹,深入挖掘“小推车”背后的历史故事和革命精神,打造党员教育的红色阵地,为党员提供一个生动、具体的学习平台,持续推动党员教育“走新”更“走心”,见行更见效。
近日,记者来到濉溪县韩村镇淮海村的淮海战役总前委旧址——小李家纪念馆,一座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旧宅。小李家纪念馆内,一位双鬓斑白的老人——“中国好人”李华松正拿着鸡毛掸子清理墙面的灰尘。作为这座院落老房东李志本的孙子,李华松成为这处革命旧址的守护员、讲解员和红色文化传播员,只要有前来参观的人,他都会热情地为游客讲述当年总前委在这里指挥战斗的故事。
“我在淮海战役总前委旧址小李家守护36年,现在每年到小李家参观的游客达10万人次以上,发扬了淮海战役的伟大精神,传承了小推车的文化,让广大游客深知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李华松说。
为进一步打响“小推车”红色文化品牌,濉溪县深入挖掘提炼红色资源文化内涵,建设淮海战役双堆集战场遗址红色旅游、小李家小推车公园、“淮海追忆”美丽公路、研学食堂等重点项目,将临涣文昌宫、韩村小李家、双堆集烈士陵园等红色资源串点成线,积极打造党员教育“流动风景线”。依托“小推车”红色故事,实地走访调研,深入挖掘素材故事,先后拍摄《战火中的推车情》《三十八》等一批红色党员教育电视片,供党员群众线上点播学习。同时,依托红色资源载体,将红色革命旧址遗迹变为“教室”、红色文物史料变为“教材”、红色导游变为“授课教师”,打造一批“行走的红色课堂”,并通过微党课、演讲、曲艺等方式,将“小推车”故事传递给广大党员群众。成立理论宣讲组、党史专题组、精品教学组等9个红色教学课程组,讲授党的创新理论,推出《小车推出来的胜利》等系列情景式互动式“小推车”红色文化精品课程,激励党员干部干事创业、担当作为。
戴上小红帽、穿上红马甲。近日,濉溪县双堆集镇“小推车”志愿服务队的农技志愿者来到田间地头,开展政策宣讲、技术指导等工作,指导农户做好小麦管理,保障小麦安全过冬。
“为传承当年淮海战役期间人民群众踊跃支前的‘小推车’红色文化,我们镇打造了‘小推车’志愿服务站和志愿服务队伍,在全镇党员干部的模范带动和基层党组织宣传发动下,全镇医生、教师、‘五老’和‘乡贤’等踊跃加入。”双堆集镇宣统干事周春煦告诉记者,目前,已设立28支“小推车”志愿服务队,招募社会各界志愿者200余名,志愿服务项目涉及乡村振兴、矛盾调处、抢险救灾、理论政策宣讲等方面。今年以来,累计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100余件。
记者了解到,濉溪县传承淮海战役“小推车”精神,安排专人收集整理淮海战役相关史料,在一些乡镇建立了集党史陈列墙、庭院小茶馆、文化大舞台等为一体的党员群众教育基地——“小推车”精神学教基地,通过图片展览、实物展示、视频播放、戏曲表演等形式,让党员群众接受生动的红色教育。组建“小推车”连心志愿服务队、“小推车”心连心调解团队,组织党员志愿者、巾帼志愿者、“五老”和“乡贤”等群体参加,通过学教基地“庭院微讲堂”平台,组织党员志愿服务队常态化开展政策宣讲、矛盾调解、敬老爱幼、入户走访等活动,累计组织开展“红色讲堂”党性教育、基层党员培训、政策理论宣讲等30余场次,覆盖党员、群众1500余人次,成功调解矛盾纠纷1600余起,有效提升了“小推车”红色文化党员教育质效。
“我们将充分利用这一红色阵地,组织党员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如红色故事讲解、革命历史展览、现场教学等,引导党员重温入党誓词,坚定理想信念。同时,注重发挥红色阵地的引领作用,将红色文化融入党员日常教育和管理中,推动党员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为高质量转型发展贡献力量。”濉溪县委组织部党员教育中心主任、组织科科长吕可说。
记者 俞晓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