濉溪县濉溪镇:建设品质城镇争当发展先锋

2025-10-11 08:27    淮北新闻网

编者按:

濉溪镇地处濉溪县主城区,辖23个社区、5个农业村,常住人口近20万人。近年来,该镇聚焦群众需求,认真践行人民城市理念,以城市更新为突破、基层治理为支撑、民生实事为落点,坚决扛起“在全县高质量发展中走在前、做示范”的使命,着力构建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群众,多项工作成效位居全市乃至全省前列。

9月15日,市传媒中心全媒体采访团深入濉溪镇,以行进式采访、深度调研与融媒传播相结合的方式,全景记录当地在推进城市更新、提升基层治理效能、办好民生实事等方面的积极探索与创新成果。

本版组图 摄影记者 万善朝 通讯员 刘森

濉溪镇口袋公园。

城市更新篇:焕新颜值提升品质

记者 肖干 通讯员 刘森 牛芮

“现在的环境多好啊,楼上能住人,楼下能营业,俺们心里更踏实,生意也越来越好喽!”9月15日,在位于濉溪镇北关社区,修缮一新、宽敞明亮的陈中华小磨香油坊,店主李仁美告诉记者,“以前,只要一下大雨,墙上的泥土和雨水一起哗啦啦地往下淌,自己不敢住,顾客不敢进,每天担惊受怕的。”

“感谢濉溪镇党委、政府,帮我们化解了一块心病。”房主周游介绍,此处共有门面7间,兴建于20世纪60年代,“是县城最早的两层楼房”,原先经营着红极一时的东方红旅社。因年久失修,存在安全隐患,他联合周边4家商户,借着立面改造的机会,今年年初申请重建,很快得到批准,并于今年5月建成。

今年以来,濉溪镇以“焕新颜值、提升品质”为目标,推动城市空间迭代升级。在沱河路外立面改造中,周游等4家商户担心老旧房屋存在安全隐患,借着立面改造的机会申请重建。“镇里专门开设‘绿色通道’,简化审批流程,帮助周游等4户居民完成重建心愿,同时也带来了房屋租金的提升,增加了收入,打开了多赢局面。”该镇北关社区居委会副主任刘广文表示,在完成沱河路老城区段沿街建筑风貌重塑的同时,规划了停车线与绿化带,破解“停车难、环境乱”问题,带动街区商铺客流量增长30%以上。

“在城市更新进程中,我们立足县城片区功能定位,秉持‘留改拆’与‘微更新’的理念,以‘四横三纵’为城市道路骨架,大力实施主干道提升工程。”濉溪镇党委书记孙超表示,当地谋划建设河西、旧城、乾隆湖三大片区66个项目,濉溪酿酒遗址博物馆开馆运营,成为传承地方文化的重要载体。双墨阁大酒店加快建设,将为城市增添新的商业活力。虎山北路菜市场焕新升级,为居民提供了更加舒适、便捷的购物环境。在河湖治理中,深化“河湖长+”协作机制,优化“一河(湖)一档一策”,完成刘楼沟水体清淤疏浚,成功召开全省黑臭水体治理现场会,乾隆湖、萧濉新河分别获评“淮河流域幸福河湖”“安徽省幸福河湖”。老濉河、溪河滨河景观带品质升级,打造出优美的滨水生态空间,提升居民生活品质。北环欣居、民主新村项目即将交付,进一步改善群众居住条件。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濉溪镇通过对背街小巷实施硬化、绿化、亮化、美化、净化、文化“六化”改造,让昔日“脏乱差”变身居民打卡地。在公共空间优化上,利用零星地块建成3个口袋公园,新增绿化面积1.2万平方米,让居民“推窗见绿、出门入园”。沱河东路焕然一新,闸河路改造提升工程紧锣密鼓地开展,浍河路示范段改造项目加速推进,龙脊山路、溪河路等“断头路”即将贯通,进一步缓解交通压力,有效补齐发展短板,提升城市整体形象和发展潜力。“我们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全面践行人民城市理念,坚持片区定位,强化统筹思维,不断提升城市品质和群众生活质量,为加快建设现代化美好濉溪贡献更多主城镇力量。”采访中,孙超告诉记者。

濉溪镇智慧服务中心。

基层治理篇:数智赋能多元协同

记者 肖干 通讯员 刘森 牛芮

一屏智管,联动共治。“依托平台,我们广泛收集群众诉求、排查风险隐患,累计接办事项7700余件,有效处置率99.46%以上,不断提升基层治理的效率和质量。”在实现城市社会治理要素“一屏掌握”的濉溪镇“濉时e办”数字化治理平台指挥中心,工作人员代薇告诉记者。

代薇随意调出一条群众在“码上办”反映问题的处理流程:接到二堤口兴振美食街周边巷道环境脏乱的反映,镇党委委员、组织委员徐学兵立即带队查看,发现存在有异物、有异味等问题,群众对此反映强烈。经现场集中研讨,实施以下措施:一是督促保洁公司做好日常保洁,定时冲刷清洗,确保无残留、无异味;二是安排综合执法队员加强巡查,加大车辆违停、占道经营等问题管控力度;三是安排南关社区在醒目位置张贴文明宣传标语,增设监控设备。问题迎刃而解,群众拍手称快。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濉溪镇坚持创新引领,结合区划面积、人口数量、居住环境等因素,统筹整合公安、市场等条线力量,精准划分165个综合网格,构建起严密的基层治理网络。不断优化培训流程,今年以来,培训网格员3000余人次,通过点评会议促提升、观摩现场找差距、培训会场破困境,打造一支业务能力高、团队意识强的基层治理队伍,推动网格化服务管理工作迈上新台阶。

按照网格点设在“人窝里”的原则,濉溪镇首批分类建设“三零工作室”“健康生活4S中心”“小哥驿站”“工匠铺”等网格点28个,将服务触角延伸至居民身边,实现基层治理的精细化与高效化。创新打造“濉时e办”平台,开通“码上办”“随手拍”,把数字元素深度融入基层治理各个环节,广泛收集群众诉求、排查风险隐患,有力提升基层治理的效率和质量。全面推行“社区党组织+业委会+物业”三方联动机制,建立物业“红黑榜”考核制度,常态化开展“我对物业有话说”活动,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有效提升物业服务质量与居民满意度,形成多元共治格局。濉溪镇入选省级智慧社区建设联系点,“濉时e办”畅通基层“微治理”项目获评全省2024年度群众广泛欢迎的领办项目。

濉溪镇十北社区智慧健康服务驿站。

民生福祉篇:精准对接暖心服务

记者肖干 通讯员 刘森 牛芮

“能够随时了解健康状况,社区的服务太暖心啦!”在濉溪镇十北街社区,在“红马甲”的协助下,通过全自动血压仪、血糖检测仪等智能设备进行健康测试的居民夏传雨告诉记者。

十北街社区因辖区北至北环城东路得名,有北环欣居、酒厂家属院等居民小区。“1500名居民中,老年群体有300多人,健康方面的需求比较多。”社区党支部书记赵玲介绍,对此,社区积极整合镇卫生院等辖区医疗资源,聚焦“便捷化、智能化、精准化”,在十北街社区打造全市首家“智慧健康服务驿站”,每周安排2名全科医生坐诊,提供常见病诊疗、用药指导等服务,针对老年人、慢性病患者等重点人群,定期举办健康讲座、急救培训等活动,开展“一对一”健康随访,覆盖人群近2万人,不断满足周边群众“小病不出社区”的健康需求,切实让健康服务“触手可及”。

十北社区只是一个缩影。濉溪镇以“群众满意、需求导向”为原则,办好民生关键事。推进“5分钟、15分钟”共享生活圈建设,发放2万余份调查问卷精准对接需求,建成王冲社区等5个邻里中心,涵盖健康管理、康养驿站、维修服务等场景。聚焦“一老一小”照护与居民就业需求,以社区智能健康服务驿站建设筑牢健康防线,以儿童课后托管破解家长“看护难”,以就业创业培训激活增收动能,推动民生服务从“有保障”向“高品质”升级。

针对暑期新业态职工家庭“孩子无人看管”的痛点,濉溪镇开设暑期托管服务,打造“托管+教育+关爱”三位一体模式,提供作业辅导、兴趣培养、安全看护等服务,增设书法、绘画、科普等特色课程,群众满意度达98.5%。根据社区需求,向居民群众推荐家政服务、电子商务、中式面点、电工维修、电商直播等热门专业,邀请行业专家、企业技术骨干授课,采用“理论+实操”模式,确保学员“学得会、用得上”,切实以培训赋能就业,以就业带动增收,为镇域经济发展注入民生活力。

濉溪镇还打破传统柜台式办公格局,推行“一人在岗、百岗通办”工作模式,统一受理民政、低保等基础服务事项,变“面对面柜台”为“零距离窗口”。通过集中培训、岗位交叉学习等方式,促使社区工作者从“专人专岗”转变为“全岗达人”,有效解绑大部分社区工作人员,让他们下沉网格开展“红色串门,暖心敲门”行动,切实提升便民服务水平与基层治理效能。紧扣“为民办实事、为企优服务”主线,以“精准走访精细服务精心解难”为抓手,镇领导班子带队,组织工作人员深入企业生产一线、农村田间地头,与企业负责人、村民代表面对面交流,实现辖区企业走访全覆盖走访,专项行动帮助3家企业对接7名员工,协调银行机构为2家中小型企业办理贷款,联系2家企业参与县融媒体公交宣传项目,切实让大家感受到“问题有人管、困难有人帮”的城市温度。

办好民生实事,汇聚发展合力。据统计,今年上半年,濉溪镇累计完成财政收入2.71亿元,实现时间过半任务过半的目标;全镇新型文化广场等11个重点项目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4.8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2.1%;规模工业总产值比上年同期增长13.4%,限上商贸单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上年同期增长10.3%,增速位居全县各镇(园区)第一,经济持续回升向好,群众生活品质不断提升,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在“2025镇域经济全国500强”榜单中,濉溪镇以321名的优异成绩上榜,排名较去年前进432位;位居“2025镇域经济中部100强”27位,是全市唯一上榜“镇域经济全国500强”与“镇域经济中部100强”的乡镇。

 

     

         

          视频新闻
          Copyright © 2016 - 2020 www.hbnew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14005324号-2 皖网宣备07004号 皖公网安备34060002020003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4120210006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232006
          版权所有:淮北市传媒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