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品质活力推动城市更“新”——访濉溪县住建局党组成员、副局长薛琛

2025-09-25 09:19    淮北新闻网

“近年来,我们围绕全县中心工作,聚焦加快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扎实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深入推动城市更新行动和住房保障建设,加快实施一批惠及民生幸福、改善城市形象、提升发展动能的重点项目,推动全县住房城乡建设事业高质量发展。”9月16日,在接受市传媒中心全媒体记者专访时,濉溪县住建局党组成员、副局长薛琛表示。

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是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举措。薛琛告诉记者,濉溪县住建局坚持把城市作为有机生命体系统谋划,高起点编制城市更新规划,构建系统化项目储备库。开展2025年濉溪县城市体检工作,编制完成《濉溪县城市更新专项规划》,形成项目作战图,按照旧城片区、河西片区、古城片区、跨分区、经开区五大功能板块实施分区施策,系统谋划城市更新项目114个,覆盖老旧小区改造、市政道路、城市管网、环境治理、服务设施提升等多元领域。其中,2025年重点推进污水、排水管网建设,闸河路、浍河路提升,碱河路、合欢路、龙脊山路道路建设、片区更新等项目24个,形成“谋划一批、储备一批、实施一批”的滚动发展格局。编制《濉溪县城市基础设施更新改造重点领域实施方案》,聚焦10个重点项目,分2025—2027年三年梯次推进。统筹推进“五管一廊”建设,夯实城市生命线工程,启动县城雨污管网、泵站提升改造勘察设计项目,推进管网排查检测、施工图设计及一期项目招标建设等工作。县城市生命线一期项目通过验收、正式运营,涵盖燃气、桥梁、供水、排水4个专项,累计监测预警各类险情11起,有效避免各类安全事故的发生。

释放需求、改善供给,推动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薛琛介绍,濉溪县住建局加强监管、积极协调,持续落实稳定政策,线上线下开展商品房展览展示和促销,有力推行现房销售,优化预售资金监管,进一步提升市场信心,不断满足居民刚性需求和多样化改善性住房需求。今年1—7月,全县房地产投资额完成8.30亿元,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增速3.04%。濉溪县二季度建筑业总产值同比增速9.3%,位居三区一县第1位,完成年度培育入统建筑业企业4家。

加强管理、共治共享,加强物业管理住房保障。薛琛告诉记者,今年以来,濉溪县深入推进物业服务提升行动,强化住建、公安、城管、消防、市场和属地政府等联合督查,落实“社区吹哨、部门报到”常态化机制,深入开展综合执法进社区、住宅小区消防安全整治专项行动。棚户区改造安置房工程续建民主新村616套、北环欣居南区856套,实现全面竣工。实施政府投资安置房源价格评估工作,完成42个政府投资安置房价格评估,为政府新增耕地、压煤村庄搬迁、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提供配套政策。进一步加强规范公租房管理,优化公租房分配流程,确保公平、公正、透明,提高房源利用率。

以人为本、用心用情,致力办好民生实事。薛琛介绍,濉溪县住建局以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为契机,坚持开门教育,一体推进学查改,深入开展侵害群众利益、安置房分配、燃气安全、物业管理等专项整治及民生实事。完成农村危房改造66户,新增城市停车泊位7780个,其中公共停车泊位1000个。聚焦住宅小区“充电难”问题,增设电动车充电端口,发放宣传警示资料,清理违规停放电动车。持续推进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开展资源普查、测绘建档、挂牌保护工作,完成“拼搏”雕塑、卧龙人民公社两处历史建筑挂牌保护工作。常态化开展城市黑臭水体排查整治,落实常态化扬尘治理措施。监督检查农民工工资“一金六制”落实情况,强化欠薪隐患排查化解。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聚焦建筑工地、城镇燃气安全管理,加强日常监督检查,强化排查整治,高效推进城镇燃气“双改”工作,扎实开展城乡自建房屋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回头看”,维护全县住建领域安全生产形势平稳。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在以往工作基础上,濉溪县住建局将坚持‘一盘棋’思想,加强顶层设计,强化统筹调度,实施城市更新建设宜居韧性智慧城市,持续用力推动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深入开展住宅物业管理服务提升行动,推进治本攻坚,筑牢安全生产防线。牢牢把握城市功能品质活力提升的定位,加快推进惠民生、促发展、彰人文、优治理的重点项目建设,让城市更新成果更好融入社会发展、惠及百姓生活。”谈及下一步重点工作,薛琛表示。

9月16日,濉溪县住建局党组成员、副局长薛琛接受市传媒中心全媒体记者专访。摄影记者万善朝

记者 肖干 通讯员 刘冠群 张明菊

视频新闻
Copyright © 2016 - 2020 www.hbnew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14005324号-2 皖网宣备07004号 皖公网安备34060002020003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4120210006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232006
版权所有:淮北市传媒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