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咱说给刘参均听听,让他给评评理,看这事咋处理……”这是濉溪县百善镇前营村村民发生纠纷时,时常挂在嘴边的口头禅。担任网格员以来,刘参均对邻里之间发生的矛盾纠纷,总是不辞劳苦地走家串户耐心倾听,将法理人情细细揉进乡音的劝解里,春风化雨般解开一个个“疙瘩”,为乡风文明建设、乡村治理赋能添彩。
“道听途说”早发现。前营村有6个自然庄,近8000人口,是百善镇较大的行政村。近年来,当地不断加强基层社会治理网格化建设,吸纳刘参均担任网格员,化解网格里发生的矛盾纠纷。早发现、早介入、早化解矛盾纠纷,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村,是刘参均调解矛盾纠纷的原则。今年春季,他听闻小史庄两户邻居因宅基地植树地界不清起纠纷,当即走访察看,以“六尺巷”和为贵的礼让故事开导双方各退让半米,形成和谐小路,化解了纠纷。
“巧调板房”解难题。前营村夏收后修建“四好农村路”时,一户村民的移动式板房刚好位于需要拓宽的路基上,但村民无空闲宅基地,难以迁移板房。刘参均提出将板房调向门朝东、南北摆放的办法,经与村民沟通并协调施工单位协助,解决了难题,保障了道路顺利施工。
依法调解促和睦。“作为一名网格员调解矛盾纠纷,不仅要公平公正不徇私情,更要依法依规不能当‘老好人’。”刘参均经常这样提醒自己。在调解前营自然庄两户邻居的排水纠纷时,刘参均依据《民法典》中相邻关系基本原则,劝说东院邻居将向西排水的水溜子换成向自家房下排水的弯管,促成双方和解,为新时代乡风文明建设作出积极贡献。
从“道听途说”早排查,到“法理人情”巧化解,刘参均用脚步丈量民情,用真心温暖乡邻。在他心里,“网格员”不仅是个身份,更是架在村民心坎上的“连心桥”——桥这头是家长里短,桥那头是和谐安宁。
记者 肖干 通讯员 陈若奎
见习生 余婉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