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全国首批“两项政策”衔接并轨试点县,濉溪县聚焦“两类人群”(防止返贫监测对象与低收入人口)帮扶需求,以制度创新破壁垒、流程再造通堵点、精准施策强实效,探索出“标准统一、数据互通、服务集成”的政策协同新路径,实现政策衔接从“两张皮”到“一盘棋”、服务模式从“多头跑”到“一站式”的跨越式转变,群众满意度达99.81%,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提供了可复制的“濉溪经验”。
制度创新破壁垒:“两项政策”从“二元分割”到“协同发力”
针对过去救助政策“二元分割”、资源分散导致的帮扶效率问题,濉溪县紧扣“待遇不降低、财政可承受、经验可推广、未来可持续”目标,创新构建监测、标准、工作、政策、责任、评估“六大体系”。通过优化机制、整合资源,打破民政与乡村振兴部门间服务对象重合、认定程序繁琐等壁垒,推动政策供给从“分散响应”向“有序对接”升级。
改革成效在基层实践中得到验证:刘桥镇将原分属两个部门的14个办理环节精简整合为申请、受理、核对、评议、调查、确认、公示7个步骤,审批时长压缩至15个工作日以内。从“多头跑”到“一站式”,改革让群众少操心、多受益。
精准施策强实效:“政策找人”守护困难群众获得感
“两类人群认定标准不一、动态衔接不畅”曾是基层帮扶的痛点。濉溪县创新建立“市、县、镇(街道)、村(社区)”四级主动发现排查监测帮扶网格,常态化开展走访摸排,推动救助模式从“人找政策”向“政策找人”转变。
小城村村民王某曾因伤暂时丧失劳动能力,独自抚养两名学龄子女,家庭开支骤增。村干部在走访中发现其困难后,立即启动帮扶程序:整户纳入低保,每月发放救助金1571元;待其伤势恢复后,安排公益性岗位,月增收800元。“从孩子上学发愁到生活有了保障,多亏了干部主动上门帮忙。”王某表示。
数据显示,通过精准匹配救助政策,濉溪县已实现帮扶对象动态管理全覆盖,困难群众生活水平从“保基本”向着“向更好”迈进。
流程再造提效能:审批提速与长效保障并重
在刘桥镇便民服务中心,改革后的救助流程图清晰展示着“一窗受理、并联办理”的优势。“过去群众需分别提交民政、乡村振兴两份材料,现在只需‘跑一次’;原来14个环节压减至7个,审批时限缩短近60%。”刘桥镇便民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张昆介绍,改革不仅提升了效率,更推动服务从“被动审批”转向“主动服务”。
濉溪县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持续深化“六大体系”建设,以数字化手段推动数据互通共享,强化帮扶政策全周期管理,确保困难群众应纳尽纳、应帮尽帮,为乡村振兴筑牢坚实根基。
记者 闫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