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群众关注创新监督方式,建好用好代表联络站点,实现“为民作主”向“由民作主”转变……近年来,濉溪县濉溪镇以服务发展大局为己任,以维护人民利益为根本,以群众需求为导向,积极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各项职责,不断提升人大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水平,把民主元素深度融入基层治理各环节,为镇域经济社会高质量持续贡献人大力量。
精准监督问效推动民生实事落地
“监督权是宪法和法律赋予人大的重要职权,不能流于形式,必须精准发力、问出实效。”濉溪镇人大主席团负责同志表示,当地镇人大聚焦党委决策部署的“关键点”、改革发展的“梗阻点”、群众关切的“痛难点”,不断创新监督方式,推动监督工作从“柔性”向“刚性”转变。
聚焦发展痛点,靶向发力破难题。面对城镇快速发展带来的空间约束、功能短板等问题,镇人大根据主城区功能定位,结合群众需求,将“城市更新行动”列为年度重点监督议题。通过“代表活动日”集中视察、基层座谈会等形式,深入重点项目一线6次,收集群众意见27件,维护沱河路、闸河路、浍河路、振兴街等设计方案的严肃性和权威性,为城市有序拓展奠定基础。
紧盯民生热点,闭环监督解民忧。在濉溪镇人大代表联络站,农村旱公厕成为代表们记录本上的“高频词”。2024年,镇人大票决立项“农业村旱公厕改建水冲公厕”后,以“月巡查、季视察”方式,跟踪项目进度,协调解决了“施工扰民、防尘降尘不彻底、资金审批拨付不及时”等问题,让广大群众的声音被听见、被重视,提出的问题真正落地见效。
代表下沉网格,数字赋能提质效。镇人大依托“濉时e办”智治平台,在走访或日常生活中发现的道路破损、路灯不亮、垃圾堆积、飞线充电等问题,即时拍照上传“随手拍”服务版块,在后台生成问题清单并转交相关职能部门限时处理,处理结果实时反馈,全过程可追溯。自“濉时e办”平台运行以来,已累计收到代表反映问题线索120余条,办结率达95%以上,有效打通了监督“最后一公里”,让监督无处不在、触手可及。
深耕履职沃土搭建民意诉求桥梁
濉溪镇人大始终把人大代表作为人民代表大会的主体、作为党和政府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纽带,把支持和保障代表依法履职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着力建好、用好代表联络站点推动代表工作活起来、实起来、强起来。
阵地建设标准化,“小站点”承载“大功能”。按照“有固定场所、有统一标识、有规章制度、有工作计划、有台账记录、有代表风采”的“六有”标准,高质量建成镇域三级代表活动室10个。各阵地配备了相关办公设施和便民服务用品,用于代表们日常学习交流、接待选民、收集民情、汇聚民智、纾解民困等,让群众愿意来、经常来、有话讲,营造出温馨、开放、便民的社会氛围。
活动开展常态化,“小平台”激发“大活力”。为推动代表进站活动常态化、制度化,镇人大定期安排代表围绕“乡村振兴、营商环境、基层治理”等主题面对面倾听群众诉求;针对群众反映集中、涉及面广的共性难题,组织相关领域代表、政府部门负责人召开专题议事会,共同探讨解决方案。今年以来,共接待选民50余人次,收集意见建议32条,推动解决实际问题28件。
成果转化实效化,“小建议”撬动“大民生”。镇人大建立“代表建议分类交办—政府部门限时办理—人大主席团全程督办—代表满意度测评”闭环工作机制。对于一般性问题,能够立即处置则立即解决;需要镇级层面解决的,形成代表建议按程序提交镇人大主席团转交镇政府办理;对于涉及县级及以上事权的,由辖区内的市、县人大代表形成议案建议向上级人大反映。今年上半年,民生问题办复率、满意度均为100%,真正做到了“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民有所需、我有所为”。
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治理效能提档升级
濉溪镇人大全面推行民生实事项目人大代表票决制,将民主贯穿于项目征集、初定、审议、票决、监督、评价的全链条,实现“为民作主”向“由民作主”的深刻转变,推动政府决策与群众需求精准对接,让有限的财政资金花在刀刃上、赢得百姓心。
项目诞生,广纳民意,源头体现“民声”。镇人大聚焦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广泛征集下一年度“交通出行、养老服务、人居环境、文化体育”等方面民生实事项目建议,并对这些建议进行汇总、分类和初步筛选,组织相关部门开展必要性、可行性评估,形成候选项目建议方案。
人民抉择,代表票决,过程彰显“民主”。2025年镇十九届人大五次会议,共收集项目建议10条,经主席团初审、政府预审,形成候选项目6个,提交镇人民代表大会全体会议进行票决,确定实施“道路、供水、城市建设”等5个项目,惠及全镇40%以上群众。
全程护航,跟踪问效,结果确保“民享”。为确保票决出的项目真正落地见效、惠及于民,镇人大把熟悉相关项目的代表组成监督小组,对口联系监督项目实施;对每个项目明确时间表、路线图、责任链,在联络站公示,接受群众监督,定期组织代表进行集中视察和座谈,努力把制度优势转化为强大的治理效能。
记者 肖干 通讯员 刘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