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涣古称铚城,有着600余年的茶饮历史。漫步临涣老街,两边茶馆矗立错落有致。清晨六七点钟,茶客们拿着马扎,陆陆续续走进茶馆里,一坐就是半天。杯盏之间,茶香四起,品的是涩香回甜,听的是家长里短,赏的是世态万象。
作为拥有临涣、百善两地诉讼管辖权的濉溪县人民法院百善人民法庭,近年来持续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依托千年古镇临涣镇源远流长、底蕴丰富的饮茶评理功能,将矛盾纠纷化解工作与本地特色茶馆说事功能有机结合,设立“和谐茶室”,有机融入“一杯茶”调解工作法,让“有事好商量”融入日常生活,多途径、低成本地推进多元解纷,切实发挥服务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服务基层社会治理、服务人民群众高品质生活需要的重要作用,取得显著成效,多次获评“全国法院人民法庭工作先进集体”“全省优秀人民法庭”等荣誉称号,“和谐茶室”被评为“安徽法院第三批特色文化项目”。
依托“和谐茶室”建强战斗堡垒
临涣茶馆自古以来就是人们评论是非曲直的“集散地”,“茶馆说理”是临涣古镇特有的乡风民俗。
百善法庭深挖棒棒茶文化的质朴底蕴,以党建引领涵养朴素的为民情怀,严格做实“支部建在庭上”,扎实提升“党建+”辐射效能,依托“和谐茶室”,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定期组织党员干警与群众面对面交流,平息邻里纷争,收集群众诉求。创新打造“茶韵法治·和枫同行”党建品牌,将党建工作融入审判执行工作、服务发展大局和能力水平建设等重点任务,党建带队建促审判作用发挥明显。深入开展学习交流研讨70余次,真正做实“从政治上看,从法治上办”,“有问必录”成为思想和行动共识。
聚焦执法办案守护公平正义
百善法庭坚持法治理念与茶香同频共振,立足主责主业,稳步提升审执质效。主动加强与辖区百善园区内企业的沟通联系,通过“面对面”问需,“点对点”施策,为企业纾困解难、防范风险提供精准司法支持,让营商环境更优,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在世界文化遗产柳孜运河遗址所在地,百善法庭设立旅游速裁法庭,重点办理景区内发生的各类纠纷,助力本地旅游经济发展。践行“自调自立自审自执”机制,严格落实立案登记制要求,构建“一站式受理、一揽子调处、全链条解决”的闭环解纷模式。完善案件繁简分流机制,加大小额诉讼程序和简易程序适用力度,实现“简案快审、繁案精审”。注重裁判文书说理,同步做好判后答疑,督促履行生效判决义务。强化分管院长、庭长的审判管理监督职责,落实红黄榜制度,全力提升法庭执法办案水平,各项审判质效指标均优于或处于合理区间,位居全市法庭前列。
坚持诉调衔接化解矛盾纠纷
百善法庭将茶文化承载的“以和为贵”精神,与基层社会治理深度融合,以点带面发挥“和谐茶室”辐射效应,司法、公安、妇联等多部门相继下沉入驻,联合建立起“调解优先、诉讼断后”的分层过滤机制,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消除在萌芽。
百善人民法庭注重发现乡贤、培养乡贤、利用乡贤,吸纳培育特约调解员、茶室调解员23名,引导群众在“和谐茶室”依法“说事评理”,累计调解成功案件4000余件,调解用时缩短10%,调解协议确认率100%。以王士宏、陈文章为代表的调解员获评“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中国好人”“全国司法行政系统劳动模范”等先进荣誉称号,“一杯茶”调解工作法在全市推广。“南有谦让六尺巷,北有和谐一杯茶”成为普遍共识。作为安徽法院唯一发言代表,濉溪县法院在第四次全国人民法庭工作会议上发言。
推动源头化解激活治理效能
百善法庭践行茶文化中“和合共生”之义,构建多元解纷网络,变单兵作战为协同作战,集中镇(村)综治中心、司法所、派出所、34个网格点等多方力量,探索“网格+法庭”源头解纷路径,主动对接党委、政府,将村干部、党员干警纳入“网格法庭”组织架构,发挥网格员人熟、地熟、情况熟的天然优势,建立矛盾纠纷联调机制,并以“一庭两所”共治共建模式,助推多元解纷与访源治理,消除风险隐患,实现矛盾纠纷分层递进化解,确保“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务不缺位”。
完善矛盾纠纷预防机制,指导修订村规民约,增设矛盾纠纷预防条款,激活了乡村治理“大效能”。百善法庭针对案件审理中发现的普遍性、苗头性问题及管理漏洞,向妇联等单位发出法律风险防控预案、司法建议及纠纷调处法律依据提示等,持续跟踪反馈,实现“建议+反馈+评估”管理闭环。近三年未发生涉诉讼爆发性、群体性事件及重大敏感“民转刑”案件。
创新群众工作深化结对共建
“和谐茶室”表面上是一个平台,本质上贯穿的是“枫桥经验”中“依靠和发动群众”的工作方法,激发群众参与法庭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百善法庭坚持走访调研、群众诉讼服务满意度调查相结合,补齐法庭工作短板,走访属地党委、政府,会见律师代表等,发放《司法需求征求意见函》,群众满意度95%以上。大力推广“两状”示范文本,要素式示范文本应用率100%。开通诉讼服务“绿色通道”,增设视频调解室提供跨区调解服务,开设驻村调解室,深化与县法律援助中心结对共建,服务群众“更深一层”。
百善法庭将典型案例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淮北大鼓相结合,编写成大鼓说唱词,并融入扫黑除恶、精准扶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内容,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法治理念有效衔接。开展“茶室说法”活动,开设“濉法微课堂”,结合“国家宪法日”“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法庭开放日”等重要时间节点,开展巡回审判、普法宣传等40余次,实现“审理一案、宣传一次、教育一片”的效果。
健全基础建设护航经济发展
按照规范化法庭标准,百善法庭优化升级审判法庭、调解室、诉讼服务站、执行事务中心等功能区域。建成融合法庭,实现云庭审功能,更新办公设备,干警工作环境进一步改善。树立鲜明选人用人导向,有序合理推动资源下沉,人案矛盾有效缓解。拓展干警培养渠道,1名法庭副庭长援助新疆皮山县人民法院,被授予个人三等功,“一杯茶”调解法成为架起民族团结进步的文化桥梁。强化与省内外兄弟法院间的交流联系,为执法办案助力。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机制,修订绩效考核实施办法,制定“走在前列争创一流”行动工作任务清单,不断激发干警干事创业能力和热情。
百善法庭以茶为“媒”,创新设立“和谐茶室”,搭建起与群众的“连心桥”,在化解基层矛盾、服务人民群众、参与社会治理方面的能力显著增强,群众满意度不断提升,辖区诉讼案件增幅得到有效控制,平安和谐根基更加牢固。下一步,将继续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深入挖掘茶文化内涵,在深化多元解纷、优化便民服务、强化科技赋能、提升队伍素能上持续用力,努力为辖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人民群众安居乐业提供更加有力的司法服务和保障。
记者 肖干 通讯员 谢蓉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