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困难,村里安排我在这干活真好。”近日,在濉溪县百善镇民政办工作人员和村里民政专干日常走访时,52岁的最低生活保障对象曾雨化感激地说道,“国家现在的政策真好,要不然都不知道咋生活了!”
曾雨化是百善镇道口村村民,与丈夫婚后育有三个孩子,本该是幸福美满的一家人。2018年曾雨化的丈夫刘宗胜突然患上强直性脊柱炎,丧失了行动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突如其来的变故,让普通一家人陷入窘境。村里得知该情况后,及时上门帮助曾雨化夫妻二人提交了低保申请。镇政府核实情况后,很快批准夫妻二人享受低保待遇。享受低保后,曾雨化的无力感转化为对生活的希冀,日子也更有奔头。
近年来,市民政局坚持“民政爱民、民政为民”理念,持续加大对困难群众的关爱帮扶力度,精准高效打造“物质+服务”社会救助新模式,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提供了坚强支撑,为加快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美好淮北织密兜底保障网。
保障网“经纬加密”
社会救助实现立体化覆盖
濉溪县五沟镇肖店村30岁的魏晓莉家中,虽没有像样家具,但干净利索,院内几盆绿植焕发着生命力,向阳而生。魏晓莉与配偶肖飞翔育有一子,平静生活被诊断出的乳腺癌打破。患病后,根据家里实际情况,镇、村第一时间将魏晓莉一家纳入低保边缘家庭。今年4月份,根据魏晓莉因病致困情况,落实“单人户”保障政策,及时将魏晓莉个人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
近年来,市民政局认真贯彻落实上级文件精神,结合本市实际,修订完善《我市最低生活保障工作操作规程》《我市特困人员救助办法》《我市临时救助操作规程》等救助帮扶政策,将低保边缘家庭中的重度残疾人、重病患者采取“单人户”等措施予以保障,将符合条件的城镇失业和返乡人员纳入低保;将特困人员救助供养覆盖的未成年人年龄从16周岁延长至18周岁;打破临时救助户籍限制,推行“急难发生地”直接实施救助,进一步扩大困难群众救助范围。
此外,建立低保、特困供养标准动态调整机制,让困难群众享受到更多的改革红利。2023年,我市连续13年提高城乡低保标准,将城市低保标准从家庭月人均收入246元提高到772元、农村低保标准从家庭月人均220元提高到754元,增幅分别为213%、242%,占上年度人均消费支出比例分别为43%、61%;城乡特困人员救助供养标准分别提高至每人每月1004元和980元,增幅分别为7.15%、4.58%;镇(街道)临时救助审批额度由低保标准的4倍提高到6倍,实现救助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步跃升。
今年以来,新纳入最低生活保障对象88人、特困人员95人,临时救助621人次,其中对非本地户籍人口实施临时救助2人,累计支出各类保障资金1.31亿元。
审核认定“精简瘦身”
社会救助跑出去“加速度”
走进杜集区朔里镇低收入人口救助服务中心,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各类救助帮扶政策宣传展板及电子宣传大屏,工作人员在为咨询政策的群众解疑答惑。
自2019年以来,市民政局坚持“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深化“放管服”改革,将低保对象、特困人员等低收入人口审核确认权下放至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申请材料只需提供本人身份证件和有关授权,减免提供相关财产、收入等证明材料,由镇低收入人口救助服务中心统一受理、其他相关部门协同救助。
2023年5月,我市在全国率先推动“两项政策”衔接并轨试点工作,简化再造低收入人口认定流程,将原来分属民政、农业农村两个部门的14个环节合并精简为7个步骤,按照“户申请、村核实、镇审批”程序,实现“一次申请,分类审核确认”,有效避免多头申请、重复认定,审核流程也进一步规范。同时,审核认定时限由20个工作日缩短至15个工作日,救助帮扶效率显著提升。
烈山区宋疃镇低收入人口救助服务中心负责人表示,“现在实行的一次申请分类审批后,群众不用重复递交材料,我们也减少了入户次数,办事效率和群众满意度都得到提升。”
大数据“靶向发力”
社会救助“免申即享”精准直达
今年4月15日,濉溪县临涣镇低收入人口救助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在正常处置我市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平台预警信息时发现,系统反馈家住临涣镇铚城村的村民周祥义医疗花费较大(个人自付47966.97元),当天镇(村)入户核实情况后,于4月16日协助该户申请办理了临时救助和低保,确保燃眉之急得到及时化解。
市民政局紧随数字化时代发展步伐,借力大数据信息平台提升社会救助精准度、效率和公平性,实现从“被动救助”向“主动发现”、从“粗放管理”到“精准施策”、从“单一保障”到“综合服务”转变。
市民政局依托我市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信息平台,每月与教育、公安、财政、医保等11个部门开展数据交换和数据比对,各部门处置后的救助帮扶结果5日内会反馈至民政部门,实现网上“一门受理、协同救助”的闭环工作机制。设置医疗费用支出、教育支出等56项预警指标,数据信息达到预警线时会自动生成预警信息,“政策找人”成效显著。
每月民政部门将低收入人口人员信息和需求信息推送至各救助帮扶部门,优化实施精准救助,医疗报销、教育救助等5项救助“免申即享”。
社会力量“百花齐放”
社会救助实现“攥指成拳”
94岁的余凤英老人眼眶泛红,紧紧握着工作人员的手说道:“年纪大了,腿脚不利索,一直盼着能有个方便出门的工具,你们可真是帮了大忙,感谢政府!”
今年3月,在日常走访工作中,相山区民政部门工作人员发现,余凤英老人因身体原因行动受限,日常出行困难。了解到这一情况后,相山区民政部门工作人员迅速行动,发动爱心企业,积极筹措资金,精心挑选适配的轮椅,改善出行条件,力求为老人提供最贴心的关怀。
社会力量联系面广、动员能力强、对接救助对象灵活,积极推动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救助有利于提升社会救助的综合成效。基于此,市民政局根据省民政厅“情满江淮”工作安排,打造“爱满相城”救助服务品牌,自2021年至今,通过购买第三方服务的方式,为低收入家庭提供助洁、助餐、助业、社会融入等服务,直接受益人群5.8万余人。2024年以来,全市443个村(社区)均成立了“救急难”小组,筹集各类资金1389.12万元,救助628人次。
让无力者有力,让悲观者前行。社会救助不仅是一项工作,更是一份温暖的责任。在2741平方公里的淮北大地上,社会救助工作者持续用脚步丈量民情、用政策排忧解难、用行动温暖人心,用心用情做好救助工作,让每一个身处困境的人都能感受到社会的关怀和希望。
记者 朱冬 通讯员 周欢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