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北黄桃走出国门已多年!
在淮北市统御食品科技有限公司的“妙手”下,生鲜黄桃摇身变成黄桃罐头,远销美国、日本、韩国、阿曼等国。
这家公司每年有包括黄桃在内的千吨深加工产品销往国外市场,为淮北创造了可观的外汇收入,打响了淮北桃产业的知名度。
打开一罐黄桃罐头,黄橙橙的果肉、清亮的汤汁映入眼帘。舀上一块果肉放入口中,牙齿碰到果肉的瞬间,果肉自然炸裂,清脆中略有一丝软糯,酸甜的汤汁自然而不做作。
“你猜这黄桃是哪的?”淮北市统御食品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淮北市淮优农产品桃产业协会副会长王建国顿了顿,笑着自答道:“咱淮北本地的!”
和段园葡萄、塔山石榴一样,淮北桃子种植历史悠久,目前全市种植面积约2.4万亩。桃产业从引进、种植、销售,到本地深加工,已形成了相对完善的产业链。当前,正值桃子上市旺季,可谓是产业链上最为忙碌的时间段。
6月24日上午10点多,濉溪县蒙村的一处黄桃园里,负责人李长明正在指导着工人们采摘黄桃装车。“这一车能走4万斤桃。最忙的一天,五六辆货车在村道上排队,都是大连、三门峡、砀山合作了20年的客户,拉回去做罐头的。”李长明介绍道。
此时,附近的周末果蔬种植家庭农场里,十多名工人正在园里采摘、装箱。“从5月中旬开始,得忙到7月底,一天有60块钱工资,整个夏天不用愁找其他农活干了,而且离家还近。”工人雪红侠笑着说。
“今年丰产性相当高!”淮北市淮优农产品桃产业协会会长李守福如是说。“天气较为干旱,果实糖分高,口感也好,亩产最高能达到6000斤左右,精品果正常2000斤以上。”
关键是,算上一笔经济账的话,更是令人喜出望外:今年的离地价在5.5到6块钱左右,比往年高出了1块多,亩产收益万把块钱不成问题。
丰产的基础,来自于种植技术的不断提升。淮北市淮优农产品桃产业协会现有会员102个、76家家庭农场,每年定期组织技术培训,组建专业服务队深入一县三区进行跟踪服务,牵头对接北京、上海、南京、山东、砀山以及长三角地区销路。
上午的桃园里绿意盎然,或火红、或雪白、或橙黄的桃子点缀着眼前的百亩园子。跟随着李守福,记者见识到了原来桃子有那么多种类。新品种中油珠玉果型小、口感脆、糖分高,深受年轻人喜爱。南非1号黄桃品质高于黄桃83,引种成功,准备推广。中桃9号、油蟠9易丰产,坐果好,货架期长,不易软……其中,最适合做罐头的还要数黄桃83,全市种植面积近6000亩。
“政府出台了现代农业发展政策实施细则,对于当年新建1000立方米以上冷库、保鲜库,给予每立方米200元、150元一次性奖补;对新获或者续展通过农业农村部门认证管理的有机农产品、绿色食品和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每个产品一次性奖补2万元、3万元、5万元。所以,大家的干劲还是比较足的。”李守福说。
农户们愿意种、种得好,产量上去了,下一步如何更好地开拓销售渠道被纳入协会调研的重点。而淮北市统御食品科技有限公司,其前身是淮北市杜集区润丰种植专业合作社,从新品种研发、种植、推广拓展到深加工,走出了一条高端甜品制造路,推出了黄桃罐头、果蔬草本饮料等,提高了黄桃的附加值,带动了相关配套产业发展,也增加了更多的就业岗位。
“咱淮北桃产业的发展是乡村全面振兴的生动实践之一,你觉得呢?”采访的最后,王建国笑着说出了这句话。
记者手记:
淮北盛夏,我站在蒙村的黄桃园里,看着工人们麻利地采摘着金灿灿的果实,货车在乡道上排起长队。空气中弥漫着桃子的甜香,也飘荡着农民们爽朗的笑声。这一刻,我忽然理解了乡村振兴的鲜活模样——它不在宏大的口号里,而是藏在这一颗颗饱满的黄桃中。
黄桃罐头远销海外的背后,是淮北桃产业从传统种植到精深加工的转型。生鲜黄桃“穿”罐头外衣远渡重洋,“南非1号”引种成功,政府冷库补贴与地理标志奖励化作农户口袋里的真金白银,点燃产业升级引擎。
农场里,雪红侠算着60元日薪、两个月采摘期的细账,勾勒出乡村振兴的民生底色;李守福带领协会联结产销,“协会+企业+农户”模式让小农户融入大市场,成利益共同体。
黄桃罐头“自然炸裂”的口感,源于企业对工艺的不懈打磨。这份匠心让淮北黄桃成为阿曼贵族定制产品。从合作社到现代企业,转型路印证:农业品牌化是对品质数十年如一日的坚守。
回程时阳光映着桃林,翻看采访本上记录的一组数据:2.4万亩桃林、6000吨出口量、亩产万元收益……这些数据,重构着人们对传统农业的认知。淮北的实践表明:乡村振兴需政府搭台、企业领唱、农民主演,当每颗黄桃找到价值坐标,田野便生长出可持续的希望。“小桃子成就大产业”启示我们:乡土中国蕴藏着点石成金的可能。
记者 王陈陈 通讯员 朱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