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安徽省大运河文化研究会成立大会暨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安徽段建设学术研讨会在淮师大成功召开。这次大会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落实安徽省委关于加强“五大文化”研究工作部署的生动实践,对聚焦文化育人,弘扬大运河时代精神,彰显大运河文化时代价值有显著作用。
会上,来自国内外多位专家学者围绕大运河文化保护与建设作主题报告。其中,淮北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原主编、安徽省大运河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张秉正教授代表安徽所作的题为《贴地而行、贴水而行,一条大河与一个民族:在行走与凝视中重读运河》的报告,引起与会专家学者的热烈反响。
报告中,张秉正教授以大运河文化研究为核心,结合自身几十年“贴地而行、贴水而行”的大运河考察实践,详细阐释了运河文化研究对城市申遗、文化传承的推动作用,深入剖析了大运河作为流淌的中华文明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整个报告综合运用了史料、影像记录与民俗调研材料,揭示了大运河在政治、经济、文化交流过程中的复合价值。
为进一步了解张秉正教授多年来行走运河的故事,本报记者特对其进行了专访,以飨读者。
记者 邹晨光 肖干
记者:作为大运河文化研究领域的知名学者,长期致力于研究大运河的历史文化,区域的社会经济与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以及大运河文化的传播推广,您成就斐然。您的大著《运河·中国:隋唐大运河历史文化考察》荣登中国运河书香榜单,被业界誉为《隋唐大运河纸上的博物馆》。您虽至高龄,依然笔耕不辍,据悉近期又有两部著作《千年运河觅百桥》《运河风华》将要出版,形成了您的运河历史文化研究三部曲。您还不断应邀参加运河沿线的中心城市高校及社会组织做学术报告,传播运河文明,您的学术成果和社会贡献具有显著的影响力。
就此我想请您从演讲和写作中最爱表达的一句话,“运河行走八千里,胜读史书二千年”,谈谈对它的理解入手好吗?
张秉正:好的,“运河行走八千里,胜读史书二千年”。这是我十年运河行走用脚步丈量出来的深切感悟,也是心灵的表达。从2013年开始到2025年4月,我已经走完了中国隋唐大运河、京杭大运河、浙东运河和刚刚修建完成通航的江淮运河四条运河。这一去13年,可以说是十年磨一剑。
由于坚持不懈地研究大运河文化历史,初步摸清了大运河的历史文化家底。对大运河的情感投入愈来愈多,研究也愈深入,愈来愈清晰,认知也在不断提高。
比如我国的河流流向基本从西流到东,一开始我们对水系的概念认知就经历了这几个过程:在古代一开始河叫“沟”,比如2500年吴王夫差开邗沟,为了伐齐。战国时期魏惠王开“鸿沟”,从黄河引水到淮河,这也是隋炀帝开通济渠利用的河道。
后来改叫“渠”,比如说秦始皇开发的湘江与珠江的连接地,称为“灵渠”,沟通了中原与岭南。到了隋炀帝开始修建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以通济渠和永济渠为半径,东到扬州,北到涿郡,这条运河到了唐宋开始称为漕河。
记得我们在中原行走的时候到了开封朱仙镇,我们向当地百姓打听运河在哪?他们很茫然。在当地他们叫“运粮河”。我在《通济渠的名称演变》文章中曾写道相关运河名称概念,从唐宋开始的大运河,从‘沟’到‘渠’,从‘渠’到‘漕河’再到运河,这一概念才真正地形成了。
元明清时代使用的大运河名称是后来形成的运河及河道的流域。2014年6月在卡塔尔多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举办的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评选,其中中国隋唐大运河、京杭大运河、浙东运河捆绑申遗成功,成为第46项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我国从2004年开始申遗直到2014年,近十年的奋战成功的申遗,成为世界文化遗产,来得真不容易,我们的城市申遗成为运河名城也来之不易。
记者:行走隋唐大运河的活动在社会上引起的普遍的关注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请问您当年是如何构想组织这个活动的?
张秉正:提起大运河,人们往往想到的是还在通航的京杭大运河。我的家在古汴河入濉处,工作所在地在淮北市。回想当初,我发起“行走隋唐大运河”活动,最主要的原因是我对这条曾经流淌在淮北大地上的古运河有着非同一般的感情,这也叫‘亲水情结’吧。而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想为淮北的加快发展做点实事。
本地百姓鲜少人知,在我们境内穿过的还有条湮没在历史和黄土之中的隋唐大运河。
作为隋唐宋时期帝国的生命线(漕运),它枢纽天下,临制四海,舳舻相会,瞻给公私;昔日的辉煌逐渐湮灭被遗忘。
在这种历史文化背景下,我们的考察队当时由文化学者、民俗专家、摄影家、新闻记者组成,沿着以隋唐大运河遗址本体为文化线路进行全方位综合考察,共计花了三年时间,跨越五省、两个直辖市,涵盖了以洛阳为中心,以通济渠(从洛阳到扬州)、永济渠(从洛阳到北京通州)为半径,拥有30余个地市县的广大区域,初步摸清了隋唐大运河历史文化家底。我以实际考察获取的大量考古资料和影像资料、访谈录、运河行走札记等作为研究运河依据,考镜源流,辩彰学术,条分缕析,归纳梳理、整理,撰写成《运河·中国:隋唐大运河历史文化考察》,于2019年初由北京时代华文书局出版发行,约60万字。该书被运河专家誉为“隋唐大运河纸上博物馆”,入选中国大运河书香榜单。这也有些出乎我的意料,对我是莫大的鼓舞和鞭策。拙著被国家重要媒体持续报道介绍,并在海内外如中国国际博览会、扬州运河国际博览会、上海2019读书节,台北、无锡、深圳等地书展展出。我也多次受邀在安徽博物院、上海交大等文博单位、院校及运河沿线城市杭州、淮安、山东台儿庄等地作大运河文化学术报告。一些摄影作品在国家博物馆与国家画报及运河城市展出或刊载。期间还担任《中国大运河词典·安徽卷》编审专家组组长,此卷已出版发行,约70万字。
记者:大运河作为中华文明的“流动血脉”,承载着千年的国运兴衰,它是世界巨型工程奇迹,中华文化的高地,与世界文明对话的纽带于一体。对于一个跨流域全景式原生态的大型文化考察活动,活动主题的确立,行动内容的选择,如何考察的方法和路径,你一定会花不少心血吧?
张秉正:通过世界文化遗产视野下的综合历史文化考察,不仅是对大运河文化进行探索和研究的自觉行动,更是凝结着我对大运河深厚情感的一次缅怀之旅。
十年来我们一直沿着大运河河道为本体,以国家文物局指定的世界文化遗产点(58个遗产点)为线行走。
一、田野实践与多学科融合
做一个行动的知识分子,到田野去,到民间去,贴水而行,沿着运河行走,建立千年古运河与当下时代的对话。通过实地——实证——深究(深描),最后严谨转化成果。做到贴地而行——贴水而行——而“非纸上”。
大运河本身就是活态的巨型文化遗产图片,它是灵动的、鲜活的,是中华民族的血脉。它古老而又年轻,充满魅力和世俗色彩。
我会深入做功课,反复打磨。如考察江南运河,浙东运河古道古桥,看了文献,地方志,影像志,有关报刊资料,大约百件左右,还买了20多本书,以此来辨析区分不同的古河道,古桥,古遗存以及非遗。结合历史学、考古学、民俗学、社会学、经济学、水利学、影像学等多学科视角综合性考察,确立宗旨与路径。
采用“四位一体”——世界遗产点、大地风貌、市井生活(运河烟火)、民俗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对运河进行全方位记录。不是简单的走一走,看一看,而是要“深描”,通常所说的走马观“花”,到下马看“花”。转化成果力求即有广度,又要有一定深度。
二、从运河穿域的视角,深挖运河文化的内涵
克服局限,从单一的流域入手,往往容易导致对大运河文化理解的碎片化。
中国大运河(包含隋唐运河,京杭运河,浙东运河捆绑申遗)后再加上江淮运河(2025年4月走完)将四条河流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研究,探究运河之间差异,更好更精准的确立研究的方位、座标、重点取向,内涵,研究价值,从而做到扎实,有效。
比如:隋唐大运河方向:重点作为沟通南北关键的大一统(政治),大通道(经济文化)。北方运河中心与南方运河中心联结)体现了联通、流通、融通的作用。表现在经济的命脉、文化的融合。连接五大水系,京津、燕赵、中原等六个文化区域。
而京杭大运河——元明清时期国家主动脉——从整条河可看出儒家的文化与江南水乡商业文化交流碰撞。
再看浙东运河:独特的地理位置,海上贸易的通道。
把中国三条大运河在一起研究,可以说从“坐井观天”,到后来“坐天观井”的转变,挖掘了多元文化的内涵,文化内涵产生聚合效应。
隋唐大运河穿越了中原文化的核心区,带动了中原文化向南传播,同时也吸收了南方文化的特色。京杭大运河带来了儒家文化与江南水乡的商业文化交流的碰撞。而浙东运河则连接了吴越文化与海洋文化,呈现出开放包容的气质。
由此得出的结论是:中国大运河是集政治、文化、经济交流功能的复合型的文化廊道。从而超越对一条河的物理认知,将其视为一个流动的充满张力的文明复合体,改变了原来对大运河的线性历史文化长廊的认知,进而加强了对运河考察的整体性,完整性的理解。
三、大运河文化价值的深度挖掘
对大运河历史文化的研究不是在复原一条古代的“水道’,而是在于理解一个“运河世界”。
隋唐大运河通济渠,永济渠大部分都被黄土掩埋,让其重新回归公众的视野很不容易。
古河道,古码头,仓储等水工遗存的考察,是其中的一部分。因距离较近,我先后六次考察淮北柳孜运河遗址。首先认真阅读两次淮北柳孜运河遗址挖掘报告,再研读隋唐大运河通济渠水利史、运河史、文化史、漕运史、造船史、民俗史、陶瓷史和地方志等,文献+实地+实证,从而来破解历史的谜题。
运用口述史、影像史,通过走访运河专家,采访运河遗址的原住民,考察周边的生态环境,如村镇:百善镇,临涣镇。
实物:
从挖掘唐代八艘沉船,到“淮北舵”。宋代虹桥遗址的实物,运河沿岸的20多个窑口的瓷器出土。
实证:
漕运的盛况,水工技术的成就等。沿河道路,驿站,乡镇及城市的发展。
思考:
如1、柳孜小村到巨镇的演变说明了什么?2、遗址活化与文化传承问题:如何构建柳孜遗址文化基因库?3、再如埇桥原是宿州符离县的一个小村庄,由于运河的开通繁荣变成了州治,怎么来的?
文化空间重塑的相关成果:
——国家博物馆举办了大型《舟楫千里——大运河展》,其中展出了我的六幅通济渠运河摄影作品。
——接受中国税务报记者访谈《运河汇盛景淮北漕税兴》,2024年7月29日。(新华社全文转载)
——接受安徽日报专访:《运河岸边那一场人间烟火》从“湮没遗忘”到“全民趋同”“全民认同”。
——报刊媒体广为传播;人民网、中国社会科学院网、中国青年网、搜狐网等以及安徽地方媒体连续报道转发。
深挖、提炼文化精神:
隋唐大运河通济渠、永济渠,恰在中华文化的上游,是根文化。
在隋唐大运河除了古运河的遗址、码头、仓储等的物质文化遗产考查外,重点还放在沿岸人民宗教信仰、祭祀活动、民俗活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考察上。
2016年春天,我们用了三个月,先后考察了水神庙会(苏北皂河庙会),商丘(火神庙会),淮阳人祖爷庙会(伏羲庙会),河南新郑祭祀轩辕庙会,中岳庙会(嵩山),淮河涂山的禹王庙会等。
庙会是维系社会的纽带,是历史文化传承,表达百姓对根的重要性认知,对“和”的理解,对生活的祈福,对美的创造。如民间歌舞“淮河花鼓灯”,是民族记忆,是乡愁,充满人间烟火。民俗活动有丰富的表现力和生命力。庙会实际上表达了老百姓迎接新生活的一种状态。讲好中国故事,既要讲好国家的蓬勃发展,又要讲好老百姓的酸甜苦辣,欢乐忧伤。这些都是在我们的现实生活当中,在历史长河当中长期的存在。这些东西构成了我们追求美好生活的动力。
京杭大运河重点考察水利工程设施,记录、拍摄其建造工艺,历史变迁,周边生态改变,建桥前世今生,重大事件等,挖掘桥作为文化符号的深层意涵:
淮安水立交桥;德州的四女寺(闸、减河、水坝的结合)誉为北方的葛州坝。再到江南运河、浙东运河。考察了水乡运河上百座桥梁。《千年运河觅百桥》探寻散落的世界文化遗产,年底前将由人民出版社出版。
中国大运河代表了工业革命前土木工程的杰出成就。作为世界水利工程的奇迹,大运河的工程是世界运河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四、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结合方法
天津杨柳青木版年画,山东张秋木板年画,开封朱仙镇相关年画的比较研究。
考察苏北柳琴戏淮北花鼓戏、淮河花鼓灯、江南丝竹、昆曲、苏绣、汴绣等非物质外遗产的采集。
口子窖的生产技艺。中原酒文化带如何形成——取决于、好水、好原料、好土壤、好气温、微生物、纬度、大运河运输等。
大运河园林建筑、咫尺之内再造乾坤。取法于自然又超越自然的审美境界,成为世界园林建设的经典范例。为什么说是《飘来的北京城》?大运河为园林建筑提供运输特殊材料,如临清砖、苏州金砖。
舌尖上的运河:德州扒鸡,河南道口烧鸡,宿州符离集烧鸡。烧制鸡的工艺。
五、始终扣紧“保护、传承、利用”这一主线,从学术研究到社会赋能
如遗产保护问题,开封木板年画传承,张秋木版画传承人后继乏人。针对问题,写出文章,作出警示。
“重申遗轻管理”警示。就河南新乡合河古桥老桥破残,新桥落成写出文章。
生态保护问题:江淮运河鲟鱼保护写出文章,彰显生态保护举措。
记者:十年行走,您的投入精神和执着精神,您的情怀,让人佩服,也令人感动。您与运河互为知音一定有不同的追求吧?
张秉正:行走运河66岁始启程,坚持十多年,疫情中还坚持田野考察,先后下去5次。重点考察江南运河浙东运河古桥,用文字记录,影像,口述史一起来,考察记录拍摄了近百座古桥。去年补齐大运河山东段考察,78岁时于2025年4月考察完江淮运河,在国内多家媒体中连续发表文章15篇,系列报导江淮运河的建设成就。
“君子不恤年之将衰,而怯志之有倦”。暮气沉沉的人是行走不完这个巨大的世界水利工程的。而行走中也要求自己深潜深掘。冲风冒雨,克服困难和挑战带伤行走。左脚踝粉碎骨折,先后做了二次手术、克服疾病折磨,多年深受腰肌劳损、高血压、糖尿病、心血管病困扰,自带药物继续前行。。
行动口号:“象纤夫一样沿着古运河奔走”。深入偏僻村落、山野,寻找古桥古闸古遗址,探寻失落的世界文化遗产。
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要有点韧劲,有点情怀,有点勇气。虽然有情感驱动——成长在汴水入濉处,算有“运河情结”吧——贵在坚持。“一河水风华了几百年,上千年。”
大运河太有魅力,它的故事还在延续。大运河催生了两岸众多城市。它不仅是“催生婆”,也是沿途乡镇的发展的“助产士”,孕育了数不清的古道、古村、古驿站。
大运河甚至对地名、生活习俗,生活方式,宗教信仰等都产生深刻影响。
它留住大美山河,好山好水,好粮,美食佳酿,瑰丽诗文,戏曲音乐书法绘画,治国理政,地灵人杰,思想文化艺术星海灿烂,大放异彩。同时推出一批能工巧匠,治水的能臣。在运河的两岸矗立起一座座丰碑,一座座巍峨的中华文化高台。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养一方文。一方水土也留住根的记忆,留住了乡愁。但这种天然情感如何升华要下功夫。这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标识与符号之一,还是要脚踏实地,既要“板凳一坐十年冷”,又要沉浸式长期的田野实地考察。实践证明,这种“田野考察”是最根本最可靠最科学最接地气的最宝贵的方法。
天下之大德曰生。作为世界工程奇迹,中华文化的高地,它是历史文化的宝库,巨型的世界文化遗产。是连接中国东西南北的纽带,连接世界的纽带,也是连接老百姓的脐带。
大运河流淌了千年,依然生生不息,它承运丰富着中国人的物质世界,也浸润滋养着中国人的精神世界。我们不忘传播,向世界广为传播。
对大运河的态度,实际上是反映了我们当代中国人对遗产的认识程度和态度,也可以说深刻的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文明程度。我们在行动当中并不只是热衷于把那些如故宫一样封建帝王的巍峨宫殿、陵墓、庙宇以及贵族化的壮丽风景,作为中华民族的骄傲。大运河是朴素的,精神上是鲜活的,它有世俗的生活情调。它不仅仅是沟通中国南北东西连接的纽带,也是与生活在这两岸的老百姓血肉相连的脐带。它已经被看作是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灌溉之源,舟楫之利,淘米洗菜,桥下纳凉,人间烟火,不再是僵硬的历史。我们应当从真实朴素当中欣赏到其伟大,从平民和寻常中来体验非凡的劳动和智慧之美,同时展现出中华民族文化的灿烂。
作为一名知识分子,应当从学术圈子走向公众,通过举办展览,讲座出版,文旅融合与互动,多种形式向全世界传播、推广。我的行走第三部曲《运河风华:千年运河的生活美学与文化传承》正在编撰中,不遗余力书写“运载千秋”的新篇章。
好诗尽在夕阳山,芳草不迷行客船。脚下有路,心中有诗。我今后还要继续沿着中华文脉行走,用脚步丈量,用镜头书写大运河的辉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