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政局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我市百岁老人总数达439人。这些寿星的分布特征与生活状态不仅勾勒出本土长寿图景,更为全市养老服务升级提供了精准依据。
地域与性别:长寿密码藏于乡野,巾帼寿星占七成
数据揭示鲜明的地域分布规律:人口大县濉溪县以271位百岁老人占据“寿星高地”,占总数的61.7%;相山区、烈山区、杜集区则分别有65人、58人、45人。值得关注的是,农村户籍百岁老人达331人,占比75.4%,远超城镇户籍的24.6%,印证了舒缓生活节奏与优良自然生态对健康长寿的双重加持。
性别差异同样显著,女性寿星以325人占据绝对优势,占比74.0%,约为男性(114人)的2.85倍,全市最年长的113岁老人亦为女性。年龄结构主体分明,以100至105岁的“低龄”百岁老人为主体,达416人,占比94.8%。106至110岁20人(4.6%),111至115岁3人(0.7%),超高龄老人比例相对较低。随着增龄,人数锐减,突出高龄阶段生活质量面临挑战。
生活与保障:勤劳为基,亲情与政策托底幸福晚年
“身心康泰离不开亲缘滋养,勤劳品格筑牢健康根基。”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解读道。统计显示,80.0%的百岁老人具备基本行走能力,82.7%拥有生活自理能力,87.2%能正常沟通。良好状态与家庭照护密不可分——83.6%的老人与子女共同居住,亲情陪伴成为长寿重要基石。
职业背景数据更具深意:81.1%(356人)的百岁老人曾以务农为业,长期劳作塑造了他们规律的作息与坚韧的品格。经济保障方面,92.3%的老人享受政府高龄补贴,93.4%获得子女经济支持,多元保障网络为晚年生活保驾护航。
政策发力:从“延年”到“提质”,构建多元养老体系
基于长寿规律研判,市民政局已明确各项服务升级方向。在经验推广上,对濉溪县等长寿集中区域开展专项调研,深挖自然环境、饮食习俗等核心要素,提炼可复制的“区域健康养老模式”。针对106岁以上超高龄老人,服务重心从“延年益寿”转向“增龄提质”,整合医疗、社工等资源提供上门康复、心理关怀等个性化服务,维护老人生命尊严。
健康干预与文化建设同步推进:一方面面向全人群强化健康管理,重点关注男性群体以缩小性别健康差距;另一方面通过护理补贴、税收优惠等政策赋能家庭养老,夯实孝亲文化根基。着力构建覆盖全面、供给多元、支付可持续的养老服务网络。在服务供给上,政府重点保基本、强弱项,家庭承担情感慰藉与日常照护,社会力量则满足多样化、高品质需求。完善社保、商保、福利衔接的长期照护制度,同时加强行业监管,激发社会力量参与活力。
“百岁老人的健康状态是城市养老服务的‘试金石’。”市民政局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以数据为罗盘,持续优化服务供给,让更多老年人共享健康长寿的幸福生活。
记者 朱冬 通讯员 谢琼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