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BA”篮球赛上,大学生志愿者引导球迷有序入场;“助农直播间”里,高校学子化身“主播”推介本地农产品;社区流动办公桌旁,年轻身影耐心解答居民疑问。今年暑期,团淮北市委组织近300名淮北籍大学生开展返乡实践,让基层需求与青年本领精准对接,青春活力在服务家乡中绽放光彩。
精准对接,激发青年智慧
推出实践岗位前期,市县区各级团组织电话不断。团市委担当“校地联络员”,通过前期调研、岗位征集、人岗匹配“三步走”机制,精准匹配岗位。
“原来整理档案也不简单,每份材料都关乎民生。”社区实践的徐同学从手忙脚乱到能主动梳理群众诉求,对基层工作有了深刻理解。
在烈山区安徽嘉和汽车科技有限公司,机械专业的王同学在工程师指导下学习设备操作。他说:“课本理论在这里得到验证,也看到了家乡制造业的发展。”此次实习,让他对机械工程有了更深认识,也为老城发展感到自豪。
据了解,我市共拓展976个实践岗位,298名学子成功上岗。团市委创新推出“三化”工作法,即岗位设置多元化、实践内容项目化、培养模式个性化,让基层与青年双向成长。团淮北市委副书记赵文静表示,基层需要新鲜血液,青年需要实践舞台,团市委抓住了这个“契合点”。
特色引领,打造实践品牌
团市委因地制宜,打造了一批具有地域特色的实践品牌,形成“一县区一品牌”格局。
在杜集区“团团助农直播间”,大学生主播张同学首次直播虽紧张,但看到订单增长很有成就感。
团市委创新打造“00说”青年宣讲品牌,以“00后”视角讲好中国故事。烈山区“烈燕归巢”品牌,列出“五个一”清单,包括参加一次生产实践、完成一个创新课题等。濉溪县“青鸿归乡筑梦濉溪”品牌,注重文化传承与基层服务,182名实践大学生中,32人担任“文化传播志愿者”。相山区“青雁归相”品牌,设计“看、学、做、创”四步实践法,依托电商产业园,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机会。
暖心保障,激发留淮热情
大学生张子健在淮北市农业农村局实习时,写技术推广自查通知照搬模板要数据。科长提醒后,他加上了农户应用技术案例的要求。他说:“这让我明白政策落地要看农户是否真受益。”
团市委构建政策、安全、生活、成长“四位一体”保障体系,深化“导师帮带”机制,针对大学生专业技能不足等问题,配备300余名“企业+团干”双导师全程指导,开展岗前培训20余场次。
在濉溪县人民法院实习的纪格格,从最初对卷宗排版等事务手忙脚乱,到后来熟练掌握。她表示,这段经历让她克服了“怕问”心理,也为今后法学学习和职业规划打下基础。
团市委建立“三库一平台”长效机制,据统计,今年有36%的实践大学生表达留淮发展意愿,较往年提升12个百分点,累计收集发展建议200余条,30余条被相关部门采纳。
团市委将持续拓展实践领域,组织大学生参与“00说”青年宣讲等项目,深化校地合作,拓展“淮青驿站”,推动“短期实践”向“长期服务”转化,为淮北市高质量发展注入青春动能。
记者 闫肃 通讯员 宋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