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市聚焦养老服务领域的痛点与难点,通过政策引导、服务升级、主体培育等多维度靶向发力,持续激发养老市场活力,构建起更具温度、更富效能的养老服务体系。
在撬动市场潜能方面,我市打出政策“组合拳”,出台《关于加快促进养老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指导性文件,为养老产业发展构建全链条支持体系。同时,积极开展社会适老化“焕新”工作,将3家商户及53种适老化产品纳入首批商户及商品库,为老年人生活提供便利。民生保障力度持续加大,今年以来,已为6.9万余名80岁以上老人发放高龄津贴2055.5万元;为3100余名特殊困难老年人开展政府购买居家上门服务近10万人次,让老年人在家就能享受到专业照料。此外,累计建成310个老年食堂,今年以来已服务59.7万人次,产生就餐补贴162万元。
优化服务供给是提升养老服务质量的关键。我市着力打造“居家+社区+机构”嵌入式养老模式,目前已建成22家嵌入式机构,覆盖105个社区,服务15万余名老年人,让养老服务更贴近老年人生活。在养老服务设施建设上,城乡三级养老服务中心已建成186家,实现城市社区全覆盖;村级养老服务站建成151家,覆盖率达49%,逐步缩小城乡养老服务差距。医养结合步伐不断加快,全市10家医养机构设有床位1496张,所有养老机构均与医疗机构签订合作协议,为老年人提供便捷的医疗健康服务。
培育多元主体为养老市场注入新活力。我市积极引入江苏禾康等长三角地区企业,同时培育淮海实业等本土国企进入养老服务领域,目前全市公建民营、社会办养老机构占比已达93.7%,形成了多元参与的养老服务格局。在农村养老方面,探索互助性养老模式,组建志愿者队伍350余支,为农村老年人提供暖心服务。智慧养老建设成效显著,构建起“1+4+N”智慧养老服务网络,全市64家养老机构实现远程可视化管理,让养老服务更智能、更高效。此外,还成功培育2家四星级养老机构、2家长三角旅居养老基地,1家机构入选国家《智慧健康养老产品及服务推广目录(2024年版)》,养老服务品牌影响力不断提升。
通过一系列精准有效的举措,我市不仅满足了老年人多样化的养老需求,更激活了养老市场的内生动力,为养老产业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记者 朱冬 通讯员 刘亦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