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馍迎蛇年非遗绽新颜

2025-01-17 08:50    淮北新闻网

过年做花馍是北方地区的传统习俗,用一锅美味又好看的花馍,来寄托对新一年美好生活的向往。1月16日,记者来到濉溪县一家花馍店的蒸房内,一层层笼屉高高码在巨大的蒸箱里。蒸箱“吐”着白气,空气中弥漫着丝丝甜香。

在花馍非遗传承人郭钰带领下,记者来到了花馍的加工间,普通的白色小面团,加入了红甜菜粉、南瓜粉、菠菜粉、胡萝卜粉等天然果蔬粉,居然变幻出如梦似幻的色泽。郭钰用灵巧的手指,揉、搓、捏、压,面团就被揉制成不同的形状,接着组合成型,一尾摆着大尾巴的红锦鲤出现在记者眼前。

今年35岁的郭钰家住濉溪老城八里村,她与花馍相伴走过了六七年的历程。“打小家里过年妈妈和姥姥就会蒸各种花馍。我就会揪点小面头,照着捏。”花馍是郭钰童年最美好的回忆,长大后她把这个手艺拾起来,这才开始对花馍有了更多的认识。花馍也称“礼馍”“面花”,是中国民间传统面塑形式之一。因花式各样而得名。花馍起源于汉代,盛行于唐宋,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都说过大年发面蒸花馍。你知道为什么这么说吗?”见记者摇头,郭钰立刻向记者普及传统知识。“‘发’寓意新的一年发家发财,‘蒸’寓意来年日子蒸蒸日上。”

在郭钰看来,花馍不仅是一种美食,它记录了人们的生活变化,见证了时代的变迁。父辈们那时的花馍多是捏成布袋形状的,寓意粮食满仓、年年丰收,而现在的花馍被赋予了更多的意义,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的期许。寓意着财源广进的聚宝盆造型、有同“福禄”谐音的葫芦造型、“事事如意”谐音的柿子树造型还有寓意着一举夺魁的向日葵造型……而随着蛇年的来临,郭钰从“巳(sì)升升”身上获取了灵感,结合了传统服饰,制作出憨态可掬、富有古韵的“蛇宝宝”花馍。

“蛇宝宝”花馍一经上市就受到了年轻人和孩子们的青睐。而这款“明星花馍”的制作工艺却是相当繁琐,要利用面的特性和剪刀、梳子、锥子和镊子等工具,通过捏、搓、拧、剪等手法,最后再一层层叠加上。可对于郭钰而言,这是民间手艺人的新年仪式感。她用灵巧的双手把财富、幸福和未来都揉进这一个个小小的花馍中,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这门传统技艺焕发出新的活力。“在传统手艺和面食文化的熏陶下,我对花样馒头有一种特殊的感情,想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这项非遗文化,希望代代传承下去。”

记者刘星摄影报道

视频新闻
Copyright © 2016 - 2020 www.hbnew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14005324号-2 皖网宣备07004号 皖公网安备34060002020003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4120210006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232006
版权所有:淮北市传媒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