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乡村振兴是一部宏伟篇章,汇聚了无数力量,其中一股来自“刘大胆”。顾名思义,“刘大胆”肯定是胆子大。是的,乡亲们就是因为他的勇于担当、敢作敢为才这样称呼他的。
其实,“刘大胆”名为刘超,土生土长的安徽省淮北市濉溪县道口村人,是该村党总支书记、主任,还是全国粮食生产先进个人、全国乡村文化和旅游能人、全国农业劳动模范、安徽省皖美村支书、安徽省第十四届人大代表,获得安徽省科学技术奖三等奖……在他的带领下,道口村由昔日的贫困村一跃成为淮北市壮大村集体经济示范村,入选安徽省第五届文明村镇、安徽省“五个好”村党组织标兵、安徽省先进基层党组织……在聚力推进“千村引领、万村升级”工程中,道口村作为濉溪县唯一入选村,被列入2023年全省第一批和美乡村精品示范村建设名单。“刘大胆”就这样在乡村振兴的美丽诗篇中用实际行动书写着属于自己最美好的一页。
直面困苦寻找希望之种
上世纪70年代的乡村,百业待兴,生活中的每一天都要努力向前。
刘超的乡村振兴梦源于他的身份,他是个地道的“农民”。“农民”,这朴素的称谓,承载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艰辛。对刘超而言,这是他童年的真实写照。他坚信,命运由自己改写,再大的困难也不轻言放弃。
道口村,一个普通的小乡村,人均耕地不足2亩,属淮北市中等水平。这里种小麦、大豆、棉花,村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泥草房顶炊烟袅袅,日子平淡宁静。
1970年,刘超出生于此村白布刘庄,为家中长子,还有一弟。回忆起童年,刘超感慨:“那时真是艰辛,但父母倾尽所有照顾我们。”父母的勤劳坚韧和“勤奋学习,出人头地”的嘱托,如种子般深植他的内心。
自记事起,家中经济来源主要靠不到10亩的土地,平日里养鸡卖蛋、喂猪过年。艰辛生活让刘超从小就懂得了责任与担当,他总是主动找活干,放学后常背着粪箕子割草、拾粪挣工分。
暑假里,刘超跟父亲拉着架车子到周边卖蔬菜瓜果,最远一次甚至走到县城。天未亮出发,卖完又赶夜路回家。父亲在前拉车、他在后面推,父亲那佝偻的背影,在夕阳下显得格外瘦弱。
雨雪天里,母亲背着口袋、挑着担子或拉着架车子,徒步到学校给他送粮送衣。泥泞小路、沉重步伐、慈爱眼神……这一切深深烙在刘超心底,成为他永远的“痛”。每当看到母亲疲惫的身影,他都暗暗发誓,一定要努力学习,改变家庭命运。
百善中学离家5公里。每周日下午,他带着母亲提前蒸好的馍步行上学,周五下午再步行回家。直到1986年上初三时,家中才在卖完粮后咬紧牙关给他买了第一辆自行车。而那时,同村很多小伙伴早已拥有了自行车。他心中满是羡慕和渴望,但也清楚家里条件不允许他有过多奢望。
当时学生每周生活费有限。刘超知道家里没钱,花完了也不好意思再要,所以总是省吃俭用。能吃上炖豆腐、喝上萝卜汤,就是很好的伙食了,有时甚至只能用馍蘸盐水对付。天热时带去的馍经常发霉,他便撕下馍皮直接吃。生活的艰辛并未击垮他,反而更加坚定了他改变命运的决心。
夜晚休息时,同学们畅谈毕业后的打算:有的想养猪,有的想养鸡……而刘超则默默规划着自己的未来。毕业后,考虑到家庭条件差,以及自己成绩平平,刘超决定先挣钱养家。
艰难创业播种成功之种
上世纪90年代,改革春风吹遍全国,每一寸土地都涌动着新生的气息。
刘超,这个二十出头的年轻人,已肩负起家庭重担,耕种着那八九亩土地。每当夜深人静时,电视里播放着广州、深圳的繁华景象,他的心便再也按捺不住。“总不能一辈子就这么守着土地吧?”他暗自思量,“得想个法子,干出点名堂来!”
在家人鼓励的目光中,他踏上了创业路。小卖铺、鱼塘、养殖场、小型榨油厂……他一一尝试,却总在希望与失望间徘徊。每一次跌倒,都让他更坚定地回到那片熟悉的土地上。“种好地,也是门大学问!”刘超大胆承包了20亩地,心中萌生一念:“怎么能让这土地生出更多金子来?”
十月,播种季。天刚蒙蒙亮,刘超便骑着那辆老旧自行车,风尘仆仆赶往河南永城市种子公司。售种的老板把种子夸得天花乱坠,可种出来的庄稼却让人大失所望。望着那片歉收的土地,刘超心急如焚。幸得农业上的朋友指点,他换上了山东种子,亩产一下子提高了不少。村里人见状,纷纷找上门来换种。刘超,这个曾经默默无闻的青年,一夜之间成了村里的红人。
1998年,濉溪县百善镇柳湖林场一面粉厂因经营不善倒闭。刘超和两个朋友一拍即合,各自东拼西凑了一万元,接下了这个烫手山芋。他们每天租着农用车,奔波于超市、零售部、食堂之间。可一年到头,不仅没赚到钱,反而每人亏了七千元。面粉厂的生意草草收场。
刘超明白,种子比粮食更值钱。1999年,他一咬牙租下了面粉厂的厂房,办好了生产许可证和经营许可证,挂上了“淮北柳丰种业公司”牌子,后改名为“安徽柳丰种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柳”与“刘”谐音,寓意着柳湖里的庄稼都能丰收。从此,他踏上了种子交易的征途。与农业专家促膝长谈,背着包跑遍了宿州、淮安、蚌埠、阜阳。不久,开办面粉厂欠下的债便还清了,他还用余钱买了一辆二手的红色普桑。
人生如戏,起起伏伏。2001年,刘超从河南进了一批麦种,卖到阜南农场,却因种子不适应当地环境,导致产量低下,公司被告上了法庭。恰逢《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颁布,他被依法判处赔偿18万元。巨额赔偿让家庭陷入困境。母亲不顾颜面,挨家挨户借钱,“孩子做的是正事,咱们得支持他。”母亲归来时,满身是雪,怀里却揣着热乎乎的钱。赔了一笔巨款,却坚定了一颗寻良种之心。
随着农民对种子质量日益重视,刘超的种子生意也越来越红火。通过银行贷款、朋友支持,公司逐渐走上规模化繁育的道路。2007年,债务终于还清。2008年,他花了20多万元买了一辆全新的黑色广本轿车。
2013年,刘超买下了废弃的柳孜供销社的4亩地皮,改造了老仓库。同年,他只身前往北京,买断了“中黄13”“中黄36”等多个品种的区域代理权,自己包装,成了品牌源头商,利润如潮水般涌来。“一个品种的专利费是四五十万,一百多万分批支付给卖方麦种研发中心。”刘超的胆识和魄力让村里人刮目相看。“我总觉得,种子能改变命运。有了自己的品种,大家都来找我买,我能掌控利润空间,也更清楚每个品种的适应性。”
2016年,刘超当选濉溪县种子协会会长。在协会的共同推动下,淮北的种业公司从最初的三两家,发展到了如今的二十多家。他创办的柳丰种业公司,也慢慢发展成良种育繁推一体企业,先后被认定为农业产业化省级重点龙头企业、安徽省高新技术企业、安徽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梦想扬帆培育增收之种
时代洪流中,越来越多的企业家开始从长远视角审视事业,不再满足于简单的生意往来,而是致力于打造有价值、有温度的企业品牌。他们毅然踏上那条充满荆棘却又无比光明的品牌之路,尽管路途坎坷,但终以坚韧不拔的意志脱颖而出,在新世纪竞争中抢占了先机。
刘超认为,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拥有属于自己的核心品种,于是他成立了濉溪柳丰农业科学研究所。为培育出更适合当地种植的品种,他三次亲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高薪聘请了曾育出十个品种、已退休的研究员王长春。
王长春,在小麦育种领域深耕50多年,治学严谨。在一次会议上,刘超与他结缘,多次邀他来道口村指导育种。起初,王长春对刘超的研发能力持怀疑态度,但在实地考察了公司后,他终于点头答应。近十年来,每年他都会定期来到试验田,查看苗情,进行指导。
赵太宇,一个对良种繁育充满痴迷的八零后农技员,将研究所里的80亩试验田当成了自己的家,全身心投入小麦良种培育中。
良种繁育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与淘汰,终于迎来了胜利的曙光。
2017年,柳丰种业公司自主研发的小麦品种“柳麦618”通过省级审定。它凭借抗倒伏、耐旱、高产等优异特性,深受广大种粮大户青睐,不仅在安徽省内沿淮地区广泛推广,还销到了河南、江苏等地。此后,“柳麦716”“柳麦521”“柳麦2020”“柳麦528”“柳紫黑麦1号”相继通过省级审定,“柳麦521”“柳麦1257”通过国家审定,“柳麦1258”“柳麦1185”进入国家生产试验中,展现出了广阔的市场前景。
随着公司业务的不断拓展,原有仓库已无法满足发展需求。公司选址搬迁至濉溪县百善现代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区,开启新的发展历程。
2019年,濉溪县在拥有“濉溪粮食”“濉溪良种”两大金字招牌的基础上,入选国家级第二批制种大县名录,获得国家每年三千万元、连续五年的资金扶持。这一利好政策极大地鼓舞了从事良种研发的企业,刘超和他的柳丰种业公司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又是一年夏收时节,淮北市和濉溪县的农技专家在柳丰农场组织了一场小麦品种“柳麦528”实收测产活动,根据亩穗数和单穗颗粒数推算产量。在确认收割机为空箱后,收割工作正式展开。金灿灿的麦子倾泻而出,被一袋袋堆摞起来。农技专家们按照规范流程,有条不紊地测量着水分含量、千粒重、容重等指标。最终,“柳麦528”实收实测亩产820.2公斤!在2024年高温高湿不利于小麦生长的情况下,这一数字超出了在场人的预期。与此同时,村里种植大户赵宗大的“柳麦618”也收获了每亩近800公斤的产量。
好种子凝聚了刘超及柳丰种业科研团队无尽的汗水,也成就了农人的丰收梦想。
深耕乡村收获振兴之种
脚下有泥土,心中有信仰,肩上有担当,乡村振兴需要有能力的领路人。
道口村如今已是一幅生机勃勃、和谐美好的画卷。而这一切,都离不开振翅高飞的“领头雁”——刘超。他带领5154名村民,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你自己富了不算富,要带着村里人一起富!”时任镇长的这番话,至今仍在刘超耳畔回响。2010年,当道口村还深陷集体贫困、支部软弱、产业衰败的泥潭时,刘超毫不犹豫地接下了这个重任。
那时的道口村,青壮年纷纷外出打工,老弱妇孺留守在家中。刘超以副书记身份进入村“两委”,次年高票当选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他深知班子团结的重要性,首先着手抓班子、带队伍,明确目标——利用人脉资源挖掘项目,带领村民过上富足幸福的生活。
面对班子中的“刺头”,刘超没有选择对抗,而是以诚相待,主动帮助,最终凝聚了班子成员的心。3年的时间里,刘超和他的团队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的决心和能力。
在新农村建设的大潮中,刘超紧紧抓住机遇,为道口村谋划了一系列发展项目。他利用闲置土地招商开发居民住宅,配套建设农贸市场;建起隋堤广场和乡村大舞台,提升基础设施水平;收回废旧学校和鱼塘使用权,优化资源配置。这些举措让道口村焕然一新,村民们纷纷搬入新居,享受着更加宜居的生活环境带来的舒适。
随着柳孜隋唐大运河遗址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刘超敏锐地捕捉到了文旅产业的发展机遇。他带领班子成员外出考察学习,因地制宜地发展乡村旅游和运河文化旅游。在各方的支持下,萌宠园、恐龙园、5D玻璃栈道、垂钓采摘园、蒙古包农家乐等项目相继建成开放,荷塘月色趣园入选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道口村一跃成为本地及周边居民短途出游的热门目的地。
“荷塘月色”文化节更是打响了道口旅游的品牌。炎炎夏日里,满塘荷花竞相绽放,吸引着四面八方的游客前来观赏。在刘超的提议和协助下,王发子等村民回乡开起了饭店和超市,为乡亲们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来源。
乡村振兴不仅要富口袋,更要富脑袋。刘超特别重视乡村文化建设。夜幕降临后,道口村的文化广场上热闹极了,老年协会、合唱团、徒步队等各展所长。老党员和乡贤们宣讲着移风易俗的好做法,引导村民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为了传承和弘扬传统美德,道口村建起了乡风文明馆,展示村史、革命先烈、道口好人等内容。每年对优秀学生进行物质奖励,并将其事迹载入民俗文化馆。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也充分发挥作用,引领村民们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
在刘超的带领下,道口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23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跃升至365万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2万元。
对于道口村的未来,刘超还有更“大胆”的想法——
他计划借助柳江口片区党委成立的契机,统筹整合柳孜文化旅游带的发展资源,推动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道口村的高质量发展就此提速腾飞,奋力成为皖北地区的新标杆。
如今,冬日暖阳下的道口村,绿油油的麦田一望无垠,浓郁的泥土芬芳扑鼻而来,老人们各有所乐,孩子们无忧嬉戏。幸福是什么?是物质生活的富足,更是这片土地上深厚的乡情。在刘超和道口村村民的共同努力下,幸福的种子已经在这片田野上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等我们老了,要跟我们的儿孙们说,当年你们的爷爷辈是如何带动咱村搞项目的。”刘超深情地感慨道。
是的,脚下的泥土孕育着蓬勃的力量,在刘超的带领下,村民们的心中更坚定了振兴的信念,道口村正向着更加美好的未来阔步前进!
王陈陈 谢天勇 魏绪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