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祈福重阳时

2024-10-11 10:01    淮北新闻网

王志高

重阳节,恰在农历九月初九,金风送爽,丹桂飘香,因此又被赋予了“重九节”与“登高节”的雅称。古人有云:“九九重阳,登高而望远。”这一日,人们纷纷踏上登高的旅程,不仅为了赏尽秋光,更寄托了对长寿安康的深切祈愿,以及对远方亲人的无尽思念。

重阳节,其历史之悠久,文化底蕴之深厚,在众多传统节日中独树一帜。追溯“重阳”一词的渊源,最早可见于《楚辞·远游》中的“集重阳入帝宫兮”,然而,节日的完整习俗体系则是在汉代之后逐渐构筑并丰富起来的。到了唐代,重阳登高已蔚然成风,成为全民共庆的盛事。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便是这一习俗的传神写照:“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诗中,诗人孤身漂泊,恰逢重阳,思乡之情油然而生,想象着家乡亲人登高插茱萸的情景,自己却无法参与其中,那份孤独与思念之情,跃然纸上,令人动容。

唐诗中,关于重阳登高的佳作层出不穷。杜甫的《登高》虽非专为重阳而作,但其“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之句,却完美捕捉了重阳时节登高所见的壮阔景象,与节日氛围相得益彰,令人心胸豁然开朗,思绪随之飘远。

登高之巅,众人或扶老携幼,共享天伦之乐;或三五成群,畅谈人生理想。欢声笑语中,洋溢着对未来的美好祈愿,更展现了重阳节团结和睦、尊老爱幼的中华美德。远眺群山连绵,层林尽染,色彩斑斓;近观金菊怒放,香气袭人,令人心旷神怡。此情此景,不禁让人联想到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中“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的繁华景象,虽时节不同,但那份繁花似锦、热闹非凡的氛围,在重阳登高之时亦能深刻感受到。

重阳之日,赏菊亦是不可或缺的一大乐事。菊花以其高洁、坚韧的品格,成为了重阳节的象征。李清照《醉花阴》中的“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细腻描绘了黄昏时分于东篱之下把酒赏菊的情景,那份淡淡的菊花香,既勾起了诗人对亲人的思念,更寄托了对生活的无限感慨。

在文人墨客的笔下,菊花不仅仅是重阳的象征,更被赋予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如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以菊花自喻,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展现了高洁脱俗的人生境界。

此外,重阳节的习俗中还包含了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传统活动。重阳糕香甜软糯,寓意着步步高升、吉祥如意;菊花酒清冽甘醇,传说有延年益寿之功效。

重阳节,更是中华民族尊老敬老传统美德的集中体现。毛泽东的《采桑子·重阳》以重阳为背景,赋予了新的时代意义:“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词中不仅感叹了人生的短暂与自然的永恒,更强调了重阳节的年年有约,提醒人们要珍惜时光,敬老爱幼,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岁岁重阳,今又重阳。”随着岁月的流转,重阳节的习俗或许会有所变化,但那份对亲人的思念、对生活的热爱、对自然的敬畏之情,却如同那亘古不变的秋风、秋月、秋菊一般,永远镌刻在人们的心中,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视频新闻
Copyright © 2016 - 2020 www.hbnew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14005324号-2 皖网宣备07004号 皖公网安备34060002020003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4120210006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232006
版权所有:淮北市传媒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