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是消化道疾病的高发期,遇到肠胃不适,很多人认为“肠胃是小毛病”,市人民医院消化内镜室副主任张迪提醒患者,感觉不适,要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警惕消化道肿瘤找上门。
据了解,我国是消化道肿瘤的高发国家,每年新发的胃癌、食管癌和结直肠癌病例超过100万例,约占全球消化道肿瘤新发病例总数的40%,平均每分钟就有2人死于此病。近85%的患者在确诊时已是中晚期,治疗费用巨大,社会和家庭负担沉重,总体预后较差,5年生存率不足30%。
张迪表示,目前针对癌症最有效的治疗方案仍是“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以早期胃癌为例,侵及黏膜下层,无论有无淋巴结转移,手术或内镜治疗后的5年生存率可达90%,疾病初期的小胃癌及微小胃癌,可以在内镜下根治切除,10年生存率可达100%。因此消化道早癌的发现(胃癌、大肠癌)的发现对于国家和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精准的检查是治疗的关键,胃肠镜检查是目前发现消化道早期癌的最有效的方法。从该院内镜中心近几年发现的消化道早癌病例中发现,所有患者基本都有一个共同特性:没有症状或者症状轻微。因为消化道癌的早期症状就是——没有症状,如果等有了症状再去检查就已经错失了治疗的良机。
张迪提醒,凡是年龄>40岁,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均属于胃癌高危人群,建议1—3年查1次胃镜,包括:胃癌高发地区人群;幽门螺杆菌感染者;既往患有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溃疡、胃息肉、手术后残胃、肥厚性胃炎,以及恶性贫血等胃的癌前疾病;胃癌患者一级亲属;存在胃癌其他风险因素(如摄入高盐、腌制饮食、吸烟、重度饮酒等)。
结直肠癌(包括结肠癌、直肠癌,统称大肠癌)是恶性肿瘤家族中“天良未泯”的一种,因为发展迟缓、易于发现和预防,因此被医生们称为“傻子癌”。近几年肠癌年轻化的趋势已经非常明显;二三十岁患上肠癌的也不在少数。因此,安全起见,还是建议40岁前无症状做第一次肠镜,此后根据首次检查情况决定复查的频率。但是对于高危人群则需要提前5—10年做第一次胃肠镜;出现症状者,则不分年龄,立即做肠镜及相关检查。
什么是高危人群呢?大肠癌高发区年龄超过35岁者;有肠道症状的人群。如反复黑便、排便习惯改变,或大便潜血阳性而上消化道检查未能发现病变者,还有排便异常如慢性腹泻或长期进行性便秘的人群;一级亲属中有大肠癌或腺瘤病史的成员;炎症性肠病(克罗恩病和溃疡性结肠炎)等药物治疗后者;大肠癌或息肉手术后或内镜治疗后者;符合以下任意两项者:慢性腹泻、慢性便秘、慢性阑尾炎或有阑尾切除史、长期精神压抑、酷爱高蛋白高脂肪食品、长期久坐缺乏运动者等。
记者 黄旭 通讯员 王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