棕编是一门传统手工编织技艺,以棕榈树叶为原料编织成工艺品。退休教师周华民从小与棕编结缘,一片片不起眼的棕叶,在他手中编出鱼鸟昆虫、飞禽走兽等一个个可爱的动物。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这位市级非遗淮北“庞氏棕编”第三代传承人周华民。
四目怒视的斗鸡、憨态可掬的螃蟹、精致小巧的蚂蚁、活灵活现的喜鹊……在城区李楼技校家属院周华民老师的家中,记者看到蚂蚱、螳螂、蛇、梅花鹿、龙等一个个动物造型的棕编作品形态美观,栩栩如生。
“庞氏棕编以昆虫类,动物类为主。昆虫类有蚂蚱、螳螂、蚂蚁等,动物类有大型的梅花鹿和十二生肖老虎等,机械类的东西也能编,但没有这些东西有灵性,这些编出来之后,显得更加生动。”周华民说。
60多岁的周华民是李楼技校的一位退休教师。周华民和棕编结缘还要从他儿时说起。周华民说,自己老家在山东,外公庞殿月有门棕编的好手艺,在外公的影响下,自己从小对棕编产生了浓厚兴趣。
“小时候到外公家去,看到外公和舅舅编很多棕编的工艺品,非常生动,那个时候就喜欢上了,就跟外公学习简单的编法。”周华民告诉记者。
周华民说,年轻时候跟随父亲来到淮北工作,一直在李楼技校从教,工作间隙就用棕叶编些小动物。几十年来,周华民熟悉掌握了棕叶的破丝、穿插、折拉、编扣等技法,并在原有棕编技艺的基础上,不断摸索创新,创作题材也愈加丰富。
2015年的时候,偶然的一次机会,周华民这一技能被市文化馆的领导发现,对于他的棕编作品赞不绝口,并表示棕编属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应该推广出去。从那以后周华民对棕编的认识又提升了,也坚定了把棕编推广出去的想法。
棕编是个技术活,也是个辛苦活。周华民说编一个蚂蚱造型的作品要十多分钟,如果编一个像龙这样造型大些的工艺品要一周时间。几十年来,周华民不断研究创新棕编技艺,硕果累累。作品《地动仪》亮相中国非遗网,《东方雄狮》《战将》《鲤鱼跳龙门》等作品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上获奖。这些年,退休后的周华民在潜心研究棕编的同时,还经常受邀到校园传授棕编技艺。
“我就想能够更多地走进校园,让青少年都能了解棕编,传承下去,不能在我手中流失掉。目前还没看到这方面的书籍,我想能够出版一本书,更好地介绍棕编,让大家更好地了解棕编文化,把它传承下去。”周华民说。
